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京沈高铁望京隧道双向贯通 沈阳到承德高铁年底先通

时间:2018-08-28 17:28:48    来源:北京晚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京沈高铁望京隧道双向贯通

  沈阳到承德高铁年底先通

  在连续成功穿越机场快轨、地铁15号线马泉营站、红砖艺术,等多条市政道路、管网和居民区越特级风险源地段后,京沈高铁望京隧道上午实现双向正式贯通。直径10.9米相当于三层楼高的“巨无霸”盾构机,干出了施工最小沉降仅为0.68毫米,相当于几根头发丝般精细的“针线活”。

  四台巨无霸盾构机上午聚齐儿

  今天上午,在位于地铁15号线马泉营站附近的京沈高铁望京隧道2号竖井内,从隧道南北两端开挖四台盾构机同时到达竖井,开始同时接收、同时拆解、相继吊装等新一轮施工任务。至此,京沈高铁望京隧道双向全线正式贯通。

  望京隧道全长8公里,是京沈高铁全线,一处采用双洞单线盾构技术施工的隧道,同时也是国内首条高铁线路穿越城市区采用大直径盾构工艺的隧道。盾构采用四台直径10.9米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泥水盾构机,高度与三层楼相当。盾构机开挖直径10.87米,全长87米,总重1500吨。仅盾构机刀盘就配备安装,鱼尾刀、焊接贝壳刀、更换贝壳刀等各类刀具352把,推进系统由共计50个油缸协同完成,堪称国内同类盾构机“巨无霸”。

  作为全隧道4台盾构机接收地,望京隧道2号竖井肩负着盾构机顺利出井、隧道按期贯通的重任,竖井维护地连墙深达68米、基坑开挖深度41.6米,两项数据均为华北地区之最。随着望京隧道的双线贯通,2号竖井见证了国内大直径盾构施工盾构机同时到达、同时接收、同时拆解、相继吊装施工技术上的先河和创举。

  南段两台盾构机分别于2017年3月16日和2017年6月16日始发,先后连续成功穿越长建驾校、南皋路、北小河、首都机场高速公路、机场快轨、京密路、东辛店及费家村1.8公里民房区、来广营东路,至香江北路南侧2号井结束。特别是2017年12月3日,安全顺利穿越特级风险源机场快轨线,实现并创造了国内大直径盾构穿越既有建构施工沉降仅0.68毫米,纪录;同时,在穿越1.8公里东辛店村、费家村无基础居民区过程中,工后,差异沉降不足6毫米,隧道上方334栋各类不同民房均未出现任何新增裂缝,旧有裂缝和缺陷没有进一步发展与扩大。

  北段两台“望京号”盾构机分别于2016年12月28日和2017年6月5日始发,依次穿越香江北路、红砖艺术,、居民集中区、污水处理厂、顺白路、高压塔架、地铁15号线马泉营站等风险源,区间最小曲线半径2500米,断面,纵坡5.4‰。特别是在隧道施工穿越地铁15号线马泉营地铁站时,隧道顶部距离车站结构底部仅6.25米,距离车站施工降水井最近0.6米,穿越距离长达120米。

  盾构施工实现“泥浆不落地”

  在整个望京隧道作业施工过程中还成功取得绿色环保施工——泥水处理循环利用“零排放”等一系列新工艺。

  中铁隧道局京沈客专京冀段十三标项目部机电总工程师古艳旗介绍,面对泥水盾构大体量超细颗粒泥浆处理这一世界性难题,传统物理处理、集中排放不仅环境污染严重、能耗投入高。为此,施工单位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积极开展联合攻关,建成了首批国内大直径泥水盾构“零污染、零渗漏、零排放”泥水处理工厂,并形成掌握了国内首批全新泥水处理新技术、新标准、新经验和新制度,有效解决了细颗粒地层中的泥水固液分离问题,不仅可以分离头发丝粗细的细颗粒;同时,还打破了传统泥水固液分离处理只能随掘进运转的模式,实现了24小时独立运转,极大提高了泥水处理能力,对周边环境不构成污染,同时也能大量节省沉淀池的建设空间,实现盾构施工过程泥浆不落地全循环运转零排放的目标。

  沈阳到承德年底先行开通

  京沈高铁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四纵四横”客运高速路网的,“一纵”,北京至哈尔滨(大连)客运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收官工程。线路全长698公里,京冀段线路全长约290公里,线路采用国产新型无砟轨枕,设计时速每小时350公里。自北京星火站引出到达辽宁省省会沈阳市,线路将华北和东北两大经济区紧密相连,是沟通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区的重要通道、经济纽带,开通后既可与既有京哈铁路、秦沈客专和津秦客专等线路实现科学分工、合理布局,共同构成进出关的多条铁路通道,同时也可大幅提高进出关铁路通道运输能力、运输质量和运输机动灵活性,将北京至沈阳间的列车运行时间可压缩至2小时,对于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进一步优化全国路网布局具有重大意义。

  京冀段工程于2015年12月开工建设,其中,河北段已经开始静态验收即将引入联调联试阶段,计划2018年年底,河北承德至辽宁沈阳之间先行开通,全线计划2020年12月开通运营。届时,“四纵四横”将实现,收官。

  本报记者 李博 J255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新讯网无关。新讯网不对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