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针输液等治疗在家就能完成 方便的同时尚存权责界定不清的风险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机能会逐渐减弱,部分老人还会患上慢性病。虽然生活上能够自理,但定期去求医问药也是少不了的功课。而对于半失能甚至失能老人来说,每一次前往医院进行治疗,都是一次艰难的跋涉。
互联网运营者也发现了这一庞大需求,于是医护人员上门服务的App平台开始出现。但在方便了患者在家享受医疗服务的同时,居家医疗服务的范围限制、安全保障隐患、医护人员资质等问题也饱受公众质疑,平台存在权责界定不清晰带来的法律风险。
用户说
网约护士上门服务太方便了
“共享经济”是近两年大热的词汇,而当互联网与居家医疗服务相结合,用户也可以像预约出行服务一样,预约医护人员上门进行医疗服务。
据统计,目前我国2.2亿老年人中,失能和部分失能的老人数量达到近4000万。如果这些老人日常的输液、导尿、吸痰等医疗护理服务都需要前往医院完成,这对他们自己和家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林女士的母亲因乳腺癌正在接受化疗,由于母亲体内放置了留置针,林女士需要定期带母亲去医院进行留置针的维护。但只为了维护,就需要每周两次、一次半天的就医,让林女士感觉压力颇大。一次,母亲甚至因为就医等待时间过久,出现了身体不适。
正是针对这些老人的需求,以医护人员上门提供医疗服务为主要功能的手机应用陆续上线,最多时,市场上此类软件多达几十家。
这类软件的服务范围大致相同,均包括了打针、输液、采血、导尿、吸痰、造口护理等基础护理服务,还有的软件提供推拿、母婴保健等上门服务。记者尝试操作几款软件发现,其预约流程基本一致,需要用户注册并验证身份信息,同时还需上传医院处方、就医证明等材料。
对林女士来说,原本需要半天的就医,可以通过预约护士上门将治疗时间缩短到半小时以内,“真的是太方便了,在家就能完成,还是一对一的服务。”
医护到家,运营官解琦介绍,目前其平台上注册的老年人用户占比超过30%。考虑到一些老人使用网络不熟练,会由家人代为预约服务,平台实际服务老年人的比例会更高。
在职护士说
家庭环境医疗操作顾虑多
但医疗上门服务在脱离了医院的完备抢救体系后,仍存在着不小的隐患。毕竟医院操作环境和居家环境有着极大的差别,甚至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生命危险。
记者采访了多家医院的在职护士,她们大多对入户提供医疗服务这种模式表现得较为谨慎。
“安全隐患太大。”在房山区某二甲医院工作的护士韩雪(化名)这样评价。她表示,在院外实施医疗行为会面临很大的风险,特别是对于紧急情况的处置,患者家中是不可能具备应急抢救条件的,而药物反应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平时韩雪只会帮助相熟的亲戚朋友进行院外输液等治疗,但即使大家关系亲近,她也会谨慎地问清楚药品的情况。如果从来没有在医院注射过,或者药品属于消炎药,她都会建议亲戚朋友先去医院接受治疗。
而除了患者的安全外,入户服务同样可能威胁到护士自身的安全,进入陌生人的家中进行服务,韩雪还是有所顾忌。
昌平区某三甲医院护士唐菲(化名)告诉记者,上门服务很难保证操作流程的正规。例如输液,正规的流程是护士首先根据处方核验药物,核验无误后才能输液。而上门服务时,护士无法得知药物的来源,甚至患者自行提供的纱布、敷料等用品能否符合无菌标准同样要存疑。“说实话,患者家里的材料我们不敢用,有些药品还有存放条件的要求,患者自己保存药物可能会出现问题。”
平台护士说
尝试新模式 让护理实现更大价值
当然,也有一些护士乐于尝试新模式,李震三年前便加入了医护到家平台,开始为居家的老人提供医疗服务。
李震曾经是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护士,但随着工作年头变长,她感到在医院内做护理工作的重复性太强,个人的提升受到了一定限制。在她看来,上门提供医疗服务不仅是医院工作的延伸,而且对老人的健康教育和指导同样是入户工作的,。
“互联网让护士除了能在医院贡献价值,也能在居家护理方面发挥作用,扩大了护理的技术价值。”李震说,她还在医院做护士时,就有需要定期输液的患者家属私下来询问她能否上门服务。但当时没有成熟的平台,李震担心一旦出现事故,责任很难说清。现在依托平台,李震成为送医上门的一名护士。
不过上门服务对多为女性的护士群体来说,也存在一定不可控因素。曾有一名30岁出头的男性在医护到家平台上预约导尿服务,平台在例行与患者联系沟通时,发现患者不能说清他的病情,考虑到安全因素,平台便关闭了该订单。
解琦表示,为了保障上门服务的安全性,平台在审核订单时会严格把握。针对用户订单,会有专业医师对处方、药品等进行评估,如果处方存在问题或药品危险性较高,不适合在家中进行治疗的,平台将不会提供服务,而是建议用户前往医院。
在双方都能得到保障后,李震再进行上门服务就少了很多顾虑。由于输液等操作比较耗时,有时她离开患者家中时已是晚上,一些患者还会帮她预约出租车或将她送回家,“这些小事都挺让人感动的。”
运营方说
严格审核 护士有权拒绝高风险操作
针对“互联网+医疗”的新模式,国家卫健委曾在今年6月公开回应,会总结各地平台的做法和经验,引导其规范发展,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和数据信息安全。
去年8月1日,北京放开了对护士多点执业的限制,护士可在多个医疗机构注册执业。而为了保证平台上的护士能够合法实施护理行为,医护到家、,护士等平台通过在北京建立护士站的方式,接纳护士进行注册。
上门医疗囿于用户家中条件的限制,各平台仅提供最基础、安全性有保证的医疗服务。但即使是诸如输液、更换尿管等常规操作,也可能出现危险。
2013年,北京某社区医院的医护人员上门为患者吴某导尿时发生出血,但没有引起在场医护人员的重视。最终吴某休克并被紧急送医,因抢救无效死亡。法院经审理认为,社区医院存在医疗过失,但因未经尸检明确死因,考虑到患者自身比较严重的既往病情,法院判决社区医院承担50%的责任。
对于上门医疗服务的风险,目前各公司的主要解决方式均为预先购买保险。在使用,护士App时,患者会获得一份免费的人身意外保险,其护士注册协议中也写明“本平台会以购买保险的方式对您提供的实际服务进行保险”。
“患者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解琦表示,除了投保外,严格的审核也是避免风险的重要一环。在有的月份,未审核通过的订单数量就能占到总订单的三分之一。
而针对护士的操作,平台内部制定了护士上门服务标准,明确了护士有权拒绝高风险操作、操作前签订知情同意书、严格清洁消毒、操作后观察检验等步骤。
律师说
权责不清晰 尽快立法界定各方责任
京都律师事务所贾志恒律师认为,“网约护士”平台的性质应视为互联网医疗信息平台,其不同于“互联网医院”这种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具有诊疗资质的平台,而仅仅是为医患双方提供信息服务。
目前,国家对于相关平台权利义务边界的界定并不清晰。贾志恒律师认为,依照现有的民事法律规定,网络平台作为医患双方的中介,其所负担的应是审核责任。如果患者上传了伪造的病例,或护士伪造了资质证明等情况,而平台没有尽到审核责任,那么一旦出现医疗损害,平台就需承担责任。
而如果平台并不存在过失,而是护士在护理操作中存在违规操作或操作不当,导致患者受到伤害,则护士本人也有可能担责。“所以护士自己也要有一个判断,哪些操作是被禁止或者高危的,作为专业护士应该很明确。”
而针对护士们担心的药品安全问题,贾志恒律师表示,如果损伤确实是由患者自行提供的药品所致,那就需要查清导致药品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再依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确认各方责任。
“目前平台选择投保,这是一个很好的责任补充,但更重要的还是立法。”贾志恒律师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尽快完成立法,将“互联网+医疗”行业中的各方责任进行明确界定,通过法律规范更好地促进行业发展。
本报记者 刘苏雅 J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