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职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夏天,一群来自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95后”大学生活跃在宁波海曙、宁海、慈溪、余姚等地,投身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社会实践,用脚步丈量浙东大地。
在宁海县黄坛镇盈坑村,一下子涌入了15位大学生,教老人学习使用手机微信,对孩子开展安全教育,还指导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宣传水源地保护知识……“我们‘村镇振兴’小分队就是想亲身体验农村生活,为农村农业农民做点实事。”队长说。
在鄞江镇它山堰村,19位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一起来到这里。它山堰是古代的水利工程,它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同学们实地参观它山堰,阅览它山堰陈列馆内的珍贵史料,了解鄞江镇古建筑群保存现状。
千年的历史遗韵触手可及,独特的宁波记忆就在这里展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首先要真正走进乡村、了解乡村,未来才能有所作为。古村之行上了生动的一堂课,在品味历史遗韵之时,全面了解了鄞江镇的明日之业。
烈日下,多支小分队穿梭在田间地头、河道水渠、街道社区,设计研发特色农业电商项目,为村庄治理建言献策,寻访民间艺人传习传统技艺……
在黄坛镇盈坑村同学们发现,这个大山深处的偏僻山村,除了香榧、茶叶、竹笋、红豆等高山农产品,其实还有“藏宝”无数。村里的特产——野生黄精更是食用爽口、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价值。
“这么多好东西!不借助电商平台营销真是可惜了。”说干就干,队员们利用所学工业设计专业的优势,进行特色农业电商的小项目设计与研发,联合村经济合作社在淘宝上开设了一家盈坑线上农产馆。虽然现在网页还在进一步优化,网上平台后期运营和农产物流等问题还待进一步解决,但同学们这种服务农村、创新创业的热情是值得肯定的。
看到鄞江镇古村落、古建筑群保存丰富,“乡·青”小分队对养正堂、上如松古建筑群等历史古迹进行了参观调研,用文字、图片和视频记录所见所闻,同时挨家挨户采访当地居民,收集关于古建筑群返修的意见并汇编成册。
得悉鄞江具有宁波特色的曲艺“宁波走书”,小分队成员专门拜访“宁波走书”传人。
在鄞江镇,走书曾经十分昌盛,可谓“乡乡走书声,村村听书人”。走书传人不仅为同学们介绍“宁波走书”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色,还现场用宁波方言为同学们表演了两段原汁原味的经典曲目。
走书传人告诉同学们,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遇到了传承危机,希望同学们能多关注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面对期盼,队员们表示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拍摄短视频、在当下热门的新媒体平台传播等,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压面机压面、手工盘面,大火蒸面……在有着 “四明锁钥”之称的海曙区章水镇,“薪火”小分队的同学们正在跟着樟村面店老板学习传统制面流程,大家得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章水镇的“面文化”也逐渐进入大众视线,但这个流传多年的老手艺也面临着传承的问题。“将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我们觉得非常有意义!”队长说,他们还帮助章水镇通过制作旅游宣传网站和宣传手册等方式,让更多的人认识章水、了解章水。
今年,浙江工商职院投身于各种形式暑期社会实践的学生共有417支团队、6400余人,参加人数为历年之最,还,实现了在校学生全覆盖。
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体验生活、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人生的第一课。近年来,浙江工商职院一直把强化社会实践作为重要的育人途径,并积极推动社会实践常态化、项目化、品牌化、基地化,通过校地合作,拓展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和路径,打造建构志愿服务与服务学习相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新型社会实践体系。
截至目前,浙江工商职院已在宁波大市范围内建立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基地100余个。去年,学校还相继与海曙团区委、团宁海县委签订了建立社会实践合作共建长效机制的实践育人合作协议,校地双方将共同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一员双岗双建功”岗位体系建设。
同时,学校与宁海、慈溪等地对接,通过一个二级学院对接一个乡镇方式,实施、开展涉及人才培养、技术升级、服务社会、文化引领等方面全方位校地合作的“一院一镇”工程,不仅为各学院参与、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发展提供有效载体,也为在校学生搭建起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舞台。
浙江工商职院校长姚奇富认为,社会实践不单纯是一项活动,而是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把社会实践更多地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打造“行走的课堂”,也强化了学校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育人效果。走进乡村,服务三农,也为青年学子直观感受、深入理解党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平台和契机。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