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7月19日电 (王笈)“桃花源”缂丝跨界服饰,“苗途”苗锦公文女包,“凤求凰”系列蜀绣银饰……19日在沪开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上海高校优秀成果展上,备受关注的几件非遗作品不约而同指向个性定制,欲在,定制市场“开疆拓土”。
缂丝缂制的山石之上,一株蜀绣绣制的桃花亭亭玉立。灵感源于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缂丝跨界服饰“桃花源”,以礼服和旗袍“一西一中”成套,并配有两双缂丝定制的鞋子,是一位“90后”缂丝传承人与旗袍设计师、鞋子设计师合作,耗时4个月完成的,定制作品。
事实上,在参加研培计划以前,这位缂丝传承人从未接触过礼服,织制的也大都是香囊、扇面之类。“我们请海派旗袍设计师设计好这套服饰,由传承人依样缂制了一片一片的料,再交由设计师做成旗袍,传承人也会给与一些建议,参与设计和创作。所以这是一个传承人与设计师共同推进的模式。”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运营总监章莉莉告诉中新网记者。
在过去,缂丝多为宫廷所用,“一寸缂丝一寸金”。进军市场,如何根据需求平衡缂丝之“贵”亦是一门学问。与传承人、设计师一同摸索的过程中,章莉莉等找到了一些巧妙的解决方案。如“千里江山翠履霓裳”缂丝礼服,采用的是肚兜式的抹胸设计,穿上后露出后背,既有中国式的性感,又节省面料,将古老与时尚,结合。
展览挑选展出了各类研培计划成果共计312件。 王笈 摄
据了解,截至2017年底,上海共有上海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8所院校入选研培计划,截至目前累计承接研培任务44期、培训学员千余名,项目涵盖竹艺、玉石雕刻、掐丝唐卡、青瓷烧制、织绣创新、皮影戏等各个门类。此间挑选展出了各类研培计划成果共计312件,其中不乏定价上万元(人民币)的中国非遗服饰及手包作品。
在章莉莉看来,中国地大物博,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传统手工艺,有着各自原生态的独特基因,呈现出不同的“中国美”。“我们要用当代设计的力量,帮助非遗与现代生活对接,在保留传统手工艺‘中国美’的同时,转化为让年轻人喜欢的作品,一方面走回日常生活,另一方面走进,定制市场、走向国际,让国际时尚人士对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也能刮目相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