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六成受访者表示每天都在为梦想奋斗
每天睡醒,刘源的四周都是黑暗的。在他那张1.5米宽的硬板铁架床上,支着一个名叫“暗无天日”的黑色蚊帐,厚重的布料垂下来,能很好地遮住晚睡的室友玩手机时发出的光。
这是北京某,高校的一间普通博士生宿舍。刘源已经在这儿住了5年。29岁的他,来自河南省一个普通的小县城,从小成绩优异,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2008年,他考上这所高校的信息安全专业,本科毕业后直接攻读博士,曾去美国交换1年,发表过多篇SCI论文,参加过不少国际学术会议。
“为什么选择读博?”刘源思考了很久,提到了自己高中时一个模糊的梦想——当一名科学家。那时,电影《后天》刚刚上映,他至今仍记得电影里的情节:当灾难发生时,气候学家在地图上画了一条线,告诉美国副总统该怎么做。
这些年他一直在朝着从事科研的方向努力。即便这条路是孤独的,还时不时被现实“打脸”。
这半年,相恋多年的女友开始催着他买房结婚,但他却掏不起首付。前不久,他拿到了某“双一流”高校的offer,但被告知,讲师的待遇是年薪8万元,没有分房。
最终,刘源拒掉了高校的offer,签了一家待遇不错的银行。“人不能总靠梦想活着,梦想要先有物质基础。”
“梦想虐我千百遍,我待梦想如初恋”
其实,像刘源这样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挣扎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最终,有人成功了,也有人放弃了。那么,这些年轻人,究竟能为梦想坚持到什么程度?又有哪些原因会让他们丧失追梦的能力?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通过问卷、访谈的形式进行了一个小调查,收到505份有效样本。其中,90后占比72.87%,80后占比11.68%,70后占比8.12%。
调查发现,房子、车子、,等现实问题成为受访者心中牵绊追梦脚步的主要原因,占比高达51.68%。其次是“能打败我的只有我自己”(46.34%)、“家人的期盼与牵挂”(31.29%)、“还有别的想做的事情”(22.77%)、“因为爱情”(16.63%)等。
虽然追梦不易,不过46.5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痛并快乐着,梦想虐我千百遍,我待梦想如初恋”; 32.08%的受访者表示“追求的是我自己想要的,很快乐”;仅17.82%受访者表示,追梦“太辛苦,越来越迷茫”。
24岁的丁明(化名)心中一直装着一个文学梦,他想在离开这个世界前留点什么,哪怕是一星半点的文字也好。在他看来,现实是追逐梦想过程中,的障碍,但并不是枷锁,而是对自己、对家人、对未来的一份责任。
2016年考研失利,丁明在文学路上继续深造的计划按下了暂停键。但他很快调整好心态,前往长沙、北京等地求职。
最初,他为一家公司的微信公众号撰稿,兼顾宣传和策划。这份工作没有持续很久,但却让他逐渐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想要做什么。之后,丁明一直从事图书编辑的工作,不少忙碌的工作瞬间却让他有了追梦的感觉。比如,半夜2点下班时,听到空旷的办公大楼回荡着自己的脚步声;比如,通宵赶写书稿审读意见,看着太阳升起,敲完,一个标点,然后拎起公文包踏上去公司的地铁……
“我觉得一个图书编辑,在一定程度上讲,还要担负起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如果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编辑就是这个阶梯上的铺路人。”丁明很满意自己目前的工作,觉得每天都在进步,很充实。“不知道未来还有没有机会再去学校读书,父母的身体也不太好,需要赚钱养家。”丁明明白,追梦的路上充满太多未知和现实困难,但他仍坚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梦想或近或远,定义各有不同
就像100个读者心中有100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对梦想的定义也各有不同。调查中,60.2%的受访者认为梦想离自己的生活很近,每天都为之奋斗;35.84%的受访者认为梦想很遥远,虚无缥缈;仅3.9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已追上梦想,感觉很幸福。
而当被问及自己的梦想是什么样子的时候,39.01%的人选择“追求个人事业成功、家庭美满”,是占比,的选项;27.52%的人选择“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15.45%的人选择“环游世界,自由自在地活着”,还有8.71%的人选择“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已经定居英国的28岁女孩代欣璐说,自己的梦想是变化的。“上学和刚毕业的时候想成为,白领,现在的梦想是周游世界,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3年前,代欣璐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金融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身边的朋友大多接受了在英国找工作太难的现实而回国。而她向学校申报了毕业生创业项目,并成功拿到了英国签证。
代欣璐的主要工作是从中国进口商品在英国出售,需要和当地的海关、商场或者批发商沟通,除了要克服语言障碍,还要不断摸索两国在经商方面的文化差异。
最拼的一年,她每天只睡6个小时,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叫个外卖,一二十分钟就吃完了,剩下所有的时间都在工作”。那一年,她没有逛过商场、没有看过一场电影、没有出去玩过,但随着财务上越来越自由,她逐渐意识到,更重要的是享受生活。不到30岁的她,选择了诗和远方,在不断的旅行中去看更多美丽的世界。
25岁女孩薛超的梦想更加“接地气”。在她看来,梦想这个概念,是遥远又虚幻的,是一个状态,或者是一种感觉。她的梦想就是家人健康快乐,在自己喜欢的城市有一个小家,“房子不用多大,但是一定要有院子,种满灌木和鲜花。清晨摘一束鲜花,泡茶间隙练一节瑜伽。家人陆续起床,围坐在一起吃早餐,之后各自开始新,的工作和生活”。
梦想一定要实现吗
“梦想和工作是两回事。” 25岁的李昕阳本科读的英语专业,但现在的工作是市场开发,与所学专业并没有太大关系。
当被问到梦想是什么的时候,李昕阳非常犹豫。
“演员!”,,他终于说出了两个字。他几乎没有对身边的人提起过这个梦想,原因很简单,觉得自己一定会受到嘲笑。在他看来,“梦想是让人觉得快乐的东西,并不是要做到特别好,拼死拼活地去实现。它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虽然离现实比较遥远,但是只要想到有这样一件事就会让自己觉得很开心,这就是梦想存在的意义。”
在乌克兰留学近10年,获得肿瘤学和临床医学硕士的樊立玮对追梦也有类似的看法。大一的时候,他的梦想是当一名厨子。寒暑假期间,整栋留学生宿舍楼里,没剩下几个人。樊立玮可以整日待在公共厨房,研究自己想做的菜,每个步骤都反复尝试,直到做出自己满意的味道。
留学期间,樊立玮还在周末卖快餐,一人身兼采购、做饭、包装、配送数职。不过,,发现并没有赚到钱。樊立玮觉得主要问题是他自己单干,做的东西数量有限。
2017年,樊立玮回国就业,一直从事医学科研相关工作,但他仍旧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餐厅。平时去饭店吃饭,他也会习惯性地跟服务员聊一聊店里的客流量、经营情况等问题。他说:“我相信梦想是圆的,我可以暂时把它装进盒子里放在那里,去做别的事情。但在我人生的某一个阶段,某一个契机下,我可能绕了一圈突然发现,原来现在做的事,就是我当初的梦想。”
调查发现,51.29%的受访者表示会为梦想一直奋斗,“相信自己,永不言弃”;39.41%受访者表示“不知道未来会怎样,走一步算一步”。
如果用0到10分去衡量自己为梦想能拼到什么程度,选择10分的受访者仅占4.55%,占比,的选项是5分,为21.58%;其次是7分,占比17.03%;6分占比15.45%。
“梦想不是空谈,要有行动才叫梦想,不然只能叫臆想。”刘源说。
“2017年年末,‘佛系’一词横空出世,一时间几乎人人都以佛系自居。”薛超认为,“所谓的佛系,应该是竭尽全力之后的不强求,而不该是两手一摊的不作为、形式努力后的自我满足。”
在她看来,逐梦的过程中,人最重要的是对自己诚实,了解自己需要什么,也了解自己可以付出什么。“最可怕的不是我失败了,而是我本可以。凡事要趁早,想做什么马上去做,当机立断,不要拖延。生命有限,越早开始,你将越早享受到快乐的果实。”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师荀 实习生 王璐妍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