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伙子弓着身子,费力地查询着地铁线路图。
▲5号线列车尝试在车窗玻璃上张贴更大的线路图,方便乘客查询。
本报记者 曹政
实习生 吴家康 连燕纯
“脸都快贴到图上了,还是看不清这芝麻大小的字”——近几年北京地铁线网越来越密,由于列车里线路图上站名字号越来越小,中老年人搭乘地铁接连遭遇看不清图、找不到站的尴尬,有乘客直言“想看清线路图得用放大镜”。
字太小 难坏车上乘客
“每次坐地铁,我都让孩子给我写在纸上,坐几站、在哪儿换乘、到哪儿下车……”年过六旬的陈先生每次坐地铁手里都会攥着一张纸,纸上写着要坐的地铁线。从北苑站到北京西站一路,他要乘3条不同的地铁线、连坐24站。上了车,他就听着广播,一路数着车站到目的地。
地铁列车每节车厢都配线路示意图,为何他还要如此费劲儿乘车?陈先生说,列车线路图密密麻麻一大片,站名的字小得如芝麻一般,上了岁数的中老年人很难看清楚。
这样的尴尬不只发生在他一人身上。上周五上午10点,1号线列车上半小时内有十多位乘客都在这小小的线路图前弯腰伸脖眯着眼,时不时再用手指划着,前倾的身子几乎要贴到坐在线路图下的乘客。即便是年轻人也直言:“字实在太小,不贴近看也难看清。”
随后,在地铁2号线、10号线、14号线列车上,记者随机采访了6位中老年乘客,他们均表示看不清地铁车厢中的地铁线路图。乘坐10号线带孙女外出游玩的李大妈说,熟悉的线路一般能找到,一旦有特殊情况,就得找旁边的年轻人问好几次。
纸没变 图一年小一圈儿
北京地铁列车里张贴线路图的位置多年不变。一张大约8开大小的白纸上,除了五颜六色的线路,还写满了注意事项。,版的线路图上共有20条地铁线路,颜色不一;约300座车站星罗棋布,旁边紧挨着站名。
多年来,随着新开通地铁线的加入,这张图每年一变。但线路多了,纸张大小又不变,线路和站名字号自然就不断缩小,几乎一年小一圈儿。
当前,北京地铁运营里程突破600公里,2020年左右还将达到900公里以上,届时地铁线更多、车站更密,这方寸之间的线路图,难道还要更小、更密集?
对于中老年乘客的困扰,记者拨打了北京地铁客服电话咨询。客服人员表示,地铁线路图位置有局限性,大部分只能张贴在车门旁边,加上线路太多和几百个车站,所以才显得地图太小。“车厢内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任意张贴线路图,摆放位置是根据地铁列车的设计确定,这导致了地图位置的局限性。”
不过,记者也注意到,一些列车开始尝试新的做法。比如在5号线列车上,已经在车窗玻璃上张贴更大的线路图,但这一做法并未推广。
缺标准 应加强适老化设计
对于线路图字号字体,并没有统一的标准。2007年发布的《北京市轨道交通公共标志和标线技术标准(暂行)》中,虽将线路图列为“综合信息标志”,但仅要求“提供乘客需要了解的与轨道交通系统相关的信息”,尚未明确规格、字号大小和线段粗细。北京地方标准《公共交通客运标志第2部分:轨道交通》也没有详细涉及。
然而,像地铁这样的公共交通设施实现符合中老年人身体特点的适老化设计已迫在眉睫。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北京共有户籍老年人口333.3万,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24.5%。北京已是中国老龄化态势,代表性的城市之一。
“地铁设计时并没有专门要求,但在无障碍设计时会考虑一些适老化设计。”参与本市多个地铁站设计的一位设计师向记者解释,现阶段地铁的适老化设计主要是解决行动不便,比如无障碍电梯、老弱病残孕专座等。
在适老化设计上有过诸多研究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认为,无障碍设计不仅仅只针对于残障人士,还有老、弱、孕等群体,但目前大家对无障碍的理解主要还停留在通行无障碍上,而在信息认知、标志识别的无障碍上考虑的比较少。“比如地铁车厢内的线路图等标志上,老年人多数是看不清的,这就无法真正做到无障碍。”
在周燕珉看来,标志的清晰是适老化设计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相关部门在设计标志时,应当重视字号大小、颜色对比度等细节,可以通过加粗、放大、使用电子屏幕等方式来提升标志标示的适老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