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塔城一位维吾尔族老人9年风雨无阻升,——
“看到,,大家的心就在一起了”
沙勒克江(左一)在给参加升旗仪式的群众讲解党的惠民政策。
资料照片
又逢“七一”,天刚蒙蒙亮,72岁的老人沙勒克江·依明就起床了。洗漱后,嘱咐家人准备早餐,他郑重地打开桌上的纸盒,双手捧起叠放整齐的五星红旗,为早晨的升旗仪式做准备……
不一会儿,他家的小院就来了200多人,有村民,也有附近师生。庄严的,响起,沙勒克江的儿子沙拉依丁右手一扬,五星红旗缓缓升起……
在祖国西北角库鲁斯台草原上的塔城市,沙勒克江这位维吾尔族老人9年来风雨无阻,每逢重大节日或特殊日子都会在自家小院里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截至目前已有近10万人参加。
2009年7月,沙勒克江萌生了在自家小院升,的想法,在得到家人一致赞成后,儿女们立刻凑了3800元钱,齐心协力帮助父亲实现愿望。
二女婿吾买尔买来钢管做旗杆,沙勒克江当升旗手,儿子沙拉依丁当护旗手。升旗之前,沙勒克江和孩子们来到各民族群众家,邀请他们参加升旗仪式。为避免出错,他和儿子每天对着网络视频反复练习。即便如此,升旗前,,沙勒克江还是紧张得一夜没睡……
当年的10月1日,在一家人共同努力下,五星红旗飘扬在了小院的上空,足足有75人见证了这一刻!沙勒克江不仅提前购置了小,等纪念品用来赠送给参加仪式的人,贴心的女儿们还为大家准备了丰盛的早饭。
如今,每逢重大节日,沙勒克江的小院里都会举行升旗仪式,每次都有150多人参加。为此,他特意买了10张大桌子、100多只凳子,供升旗仪式后大家一起吃早饭。“我不希望大家参加完仪式就散了,要让大家坐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天。”除了升,外,沙勒克江还会利用早饭时间进行惠民政策、民族团结等内容的宣讲。“尤其是孩子们,让他们知道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些传承很重要。”沙勒克江说。
一面,用久了,边被吹毛了,沙勒克江舍不得扔,而是细心地把毛边缝一缝继续用。实在不能用的,就整齐地叠放好,放在一个盒子里,成为家里的“红色传家宝”,至今已经用了18面,。
9年来,沙勒克江升,的花销都来自自己和儿女的工资,截至目前,发出去的小,将近5万面,用在升旗仪式上的费用已超10万元。
沙勒克江记得,他第一次升,时并没有得到邻居们的理解。面对质疑,沙勒克江回应说:“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作为老百姓就是想用这种方式表达一下自己的感谢;,是国家的象征,看到,,大家的心就在一起了。”慢慢地,闲言碎语少了,来参加升旗仪式的人多了。
从沙勒克江第一次升,到现在,邻居陈锡红老人每次都参加,“每次都会来各民族的邻居,大家聚一次就更亲近一些。”
王荣香是塔城市第二小学的老师,曾多次带领学生参加小院举行的升,仪式。“小院的升旗仪式对于教育下一代更具感染力。”王荣香告诉记者。
“等条件好些,我想把院子再扩大,让更多的人来我这儿参加升旗仪式。”沙勒克江的小院现已是塔城市民族团结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升旗仪式的人数最多时一次达200人,除了当地群众,还有很多游客。
坚持升,的沙勒克江还是个乐于助人的人。自1962年参加工作以来,沙勒克江在工作之余,总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物资去帮助别人。
1962年初夏,比沙勒克江年长十几岁的孟广志只身从山东来到塔城市。举目无亲的他,焦急地寻找住处,沙勒克江腾出家中一间小库房,专门给孟广志住,这一住就是20多年。
后来,沙勒克江还帮孟广志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孟广志就把妻儿也接了过来。两家人朝夕相处,同走一扇门,亲如一家人。
在这个小院里,良好家风总在不经意间传承,影响着下一代,沙勒克江的儿子沙拉依丁也成长为和父亲一样的人。
在1991年塔城洪水中,当时仅有14岁的沙拉依丁拎起装满零花钱的两个酒瓶子就去找老师,说要捐款。老师带着他找到了市抗洪救灾办,一屋子的大人看着这个说“我要把这些献给国家”的少年,又是惊愕又是感动……大家帮他打破瓶子,一起数清了那些零钱,一共有40多元。
时光荏苒。如今,沙拉依丁已成为塔城地区人民医院一位爱岗敬业、有口皆碑的优秀医生。
2004年,沙拉依丁在治疗中认识了瘫痪30多年的赵玉娥老人。从那以后,沙拉依丁每隔半个月就会去赵玉娥家里探望并给老人换导尿管。“自己的亲人都未必能做到。”老人一说起这些事儿来,眼角就泛起泪花……
除了赵玉娥之外,沙拉依丁还默默帮助着七八位老人,他们都曾是他的病人。“这些老人年纪大了,生活又困难。作为医生,能给病人一点点帮助,他们心里就会暖暖的。”沙拉依丁说。
杨明方 李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