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28日电 (孙翔 冉文娟)“深夜食堂”相关影视作品在网络上受到网友喜爱,而喜爱之风蔓延至线下时,网友却发现夜间餐饮选择匮乏。北京烹饪协会会长云程27日在2018餐饮发布会上表示,“政府部门正在着手推动完善夜间餐饮”。
资料图:大学校园内的“动车”餐厅吸引众多同学尝鲜。 周毅 摄
6月26日至28日,第三届世界厨师艺术节暨2018中国国际餐饮交易博览会在京举行,2018餐饮发布会在此博览会间召开。
“总体来说,24小时营业的餐饮品牌目前还存在着分布不均衡、公众知晓度低等问题。”云程介绍,北京在整体服务业水平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但很多中外游客反映称,在北京晚上有时难找吃饭的地方。
2017年北京市餐饮收入,突破千亿元(人民币,下同)大关,定格于1028.8亿元,同比增长7.7%,创下近5年历史新高。云程认为这样的增速,可以看作餐饮消费成为拉动北京整个消费市场的重要增长点。
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北京市官方将在房屋租金、设备设施、人工成本等领域给予“深夜食堂”相关项目资金减免等优惠政策。官方将引导“深夜食堂”在人口密集、交通枢纽的区域发展,营业时间至少持续至凌晨2点。
上海素有“夜上海”的美名,而“夜间餐饮”同样成为痛点。2017年,上海市启动“打造具有国际消费城市特征的夜市模式”,力争推出4至5个能体现国际大都市美食文化水准、展示民俗风情且满足海内外游客多元消费需求的“,型夜市”。上海部分地铁线路在周末等时间延长运营。
“个人以为,餐饮是最能拉动夜市的一个元素。”上海餐饮烹饪协会外联部副部长韩姗月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餐饮是夜市的一部分,但不是夜市的全部。
“中国一线城市餐饮发展趋于全时化。”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程钢向记者表示,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不同,随着市民消费需求升级,“全时段”餐饮服务将成为中国较发达城市的“标配”。
程钢介绍,在广东,中老年人早上有“早茶文化”,青年人晚上有“排档文化”。为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早茶从原来大餐饮的配套,逐步向专业化、连锁化发展,形成早茶全天化;而排档文化也由大众化升级为环境更好、社交性更强的餐饮服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