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市新都桥镇乡村一角。 刘忠俊 摄
中新网四川康定4月25日电 (刘忠俊 张璟)25日,四川康定市呷巴乡阳光明媚,呷巴乡万亩黑青稞田呈现出绿油油的一片,一些藏族村民们正在田间忙碌或察看黑青稞长势,脸上不时露出笑容。
据了解,康定市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百姓受益以及“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扶贫模式,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村集体经济,达到解决老百姓长期就业、青稞销路畅通、持续增收奔小康的目的,让当地的黑青稞从过去自食自用变成了“摇钱树”,助村民脱贫、增收奔康。
走进呷巴乡铁索村、木弄村,村民们正在田间和蔬菜大棚内忙碌。“过去,村里的道路均是土路,交通十分不便,黑青稞也卖不到好价,只能自己吃。”呷让翁姆称,村里通了水泥路,许多企业前来收购黑青稞,收购价达到了2.8元/斤,比市场价高出了0.5-0.6元/斤,大家纷纷把青稞卖给收购的企业。
康定市新都桥镇铁索村建起的蔬菜大棚基地。 刘忠俊 摄
2018年3月,呷巴乡木弄村成立了黑青稞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筛选验收种子、统一施肥、统一收割、统一销售。同时通过农户自筹并结合扶贫产业周转金、农牧局项目资金,筹资130多万元建磨房,把订单外的黑青稞加工成糌粑出售。慈仁佳措估算,有企业订单带动,到2018年10月,木弄村黑青稞销售人均将增加4000元左右。
“铁索村发展了3000亩黑青稞,这样大规模种植还是第一次。”呷巴乡党委书记扎珠称,春耕开始村里就开展了摸底调查,确保每家每户种子质量,确保每亩有260斤的产量。同时,乡上还将打造粗加工产品和黑青稞品牌,解决老百姓就业,帮助村民们增收、实现稳定脱贫。
“黑青稞不进行深加工附加值很低,先后尝试加工成青稞面、青稞米花糖等,但市场需求还是没有青稞酒需求大。”康定市洞波酒业公司副总经理罗欣称。
“通过企业带动,发展1万亩的黑青稞,完全没有问题。”康定市农牧科技和供销合作局产业股股长冉国华认为,当地常规种植黑青稞的方式,每亩产量仅有300余斤,若再沿袭一家一户的种植,产业发展就有难度。冉国华建议,通过成立农民合作社的方式流转土地进行连片规模化、机械化生产,这样农户有了流转费和务工收入,而单位面积的产量也有望提高,成本节约了,效益也就提升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