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人才争夺战谨防政策烂尾 给钱送房等能让人才扎根吗

时间:2018-04-19 09:04:48    来源:科技日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房子 票子 “帽子”

  能让人才扎根高校吗

  本报记者 华 凌

  “既然要引进人才做出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且各项指标都要与国际接轨,薪资也应与之相匹配,与国际接轨。”

  近日,全国各地及高校院所陆续公布应聘人才优惠政策,给钱、送房、落户口、授“帽子”头衔已然成为“抢人”标配,掀起一场“人才争夺战”,海外高端人才更是被“抢”的重头戏。有人说,引进人才犹如找对象。如何找准那个对的人,同处屋檐下专心科研,相看两不厌;又如何让人才落地扎根结出科研硕果,琴瑟相谐过好日子?

  找准对的贤才 不功利做攀比

  让引进人才不为“柴米油盐”所困扰,提供的物质条件自然要杠杠的。今年一开春,各大院校纷纷发布2018年海内外人才招聘计划,列出房子票子和“帽子”,一时间“抢人”大战全面爆发。

  例如,山东大学面向海外招聘人才计划,除享受,50万元年薪和绩效奖励外,,还可获得600万元学科建设经费、安家及住房补助150万元(含国家及山东省补助)。东南大学的引人计划开出优惠条件,提供购房货币化补贴300万元或以高于补贴的优惠购买人才特批房。

  抢人才本身无可厚非,提高人才待遇也是大势所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避免功利化的倾向。

  “提供丰厚待遇的目的,是希望帮助引进的人才解决所有不必要的生活之忧,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工作,培养好每一个学生,做好每一项研究。利用高的薪水挖人是每个行业都会用到的最普通的一种引才方式,背后的驱动力是对所引人才的强烈需求。而就待遇而言,我们认为一直以来我国高校跟发达国家高校还是有差距的。既然要引进人才做出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且各项指标都要与国际接轨,薪资也应与之相匹配,与国际接轨。”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院长孙立涛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关于高校挖人的话题,在今年的两会上也引来了两会代表的热议。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向曾感慨,各高校人才大战中的攀比,特别是待遇攀比,让人感到实在是追不上,也比不了。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市场竞争当然不排斥合理的‘挖人才’竞争,但是如果过于急功近利,将不利于人才建设。因此,我国高校之间应达成共识,促进办学的良性竞争”。

  评价切合实际 不唯“帽子”而论

  一位任教于京城名校的年轻学者想跳槽到上海高校,但经多次应聘发现头上没顶“帽子”,享受不了引进人才待遇。即便应聘成功,一年薪资仅10多万元,待遇还不及原单位。

  “在我们这样的大学,有‘帽子’的才称得上人才。” 他苦笑道。

  所谓“帽子”,指目前,各部委和单位出台的各种人才计划,如中组部“千人计划”“青年千人”到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长江”,以及中科院的“百人计划”等。

  目前,为对接“双一流”建设计划,许多高校在人才引进计划中比较热衷考虑招聘头上有“帽子”的学者。而有“帽”与无“帽”之间的待遇差距,用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薛宇的话来说,简直是“天壤之别”。

  那么,没“帽子”的今后还有出路吗?

  熊丙奇认为,有些大学将引进多少身份、“帽子”等头衔的学者,作为人才建设的重要政绩。这种以“帽子”论人才的观念,会带来人才队伍的极不稳定,也令大家心浮气躁。还会出现把人才建设的主要精力用于引进人才,而非培养、使用已有的人才,这让引进的人才难以发挥作用。

  因此,有学者提出要推动人才称号“去利益化”,将学科设置、,学科评选、科研启动经费、个人升迁以及学术成果评价等人才称号脱钩,把人才称号还原为反映科研贡献和学术能力的一种科学荣誉。

  “‘帽子’本来就是一个评价体系,能被评到国家的相关人才计划是件很好的事,只是现在同类或同量级的‘帽子’太多容易分散科研人员精力。关键前提是,指挥棒今后往哪里指引,以及如何对同类帽子进行合并或设置同类申请限制等进行优化。东南大学在对外招聘高端人才时考虑到这个问题,没有唯‘帽子’论,学校也有自己的评价体系,对未通过‘青年千人’答辩、但学术水平特别优秀者,也将通过校内人才政策予以支持。例如,将其3—5篇代表作送外校专家审议,来看是否可申请到同等职位,如教授、上岗教授或副教授等。”孙立涛告诉记者。

  引人贵在“引心” 眼光需放长远

  人们常说,相爱容易相处难。如何让校方与引进人才琴瑟相谐?

  “教学科研本身虽说辛劳艰苦,但让高校教师及科研人员感到烦恼累心的往往是其他杂事,如行政、财务及相关管理上的一些琐事。”孙立涛说,尽管现在高校硬件环境不断提升,如建了很多教学楼、实验平台等,但在行政管理、服务意识等方面与国外尚存差距,亟待提升。

  对于高校间的抢人,企业也很关注。

  “目前,全国各地及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吸引全球高端人才方面出台的优惠政策,不单是延续‘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也使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和条件更加清晰具体。”北京诺亦腾科技有限公司CEO刘昊扬说,这对未来的人才工作来说无疑是有益的。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王辉耀指出,从世界范围来看,欧美等发达国家引进高层次人才竞争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我国要参与全球化、建设“一带一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飞跃,就需要今后把人才强国战略提到高度,打造全国乃至世界人才联动机制。

  此外,不能总盯着引进高端人才,还需重视培养一些娴熟的技工、工匠等技能人才。引才关键在“引心”,“金凤凰”方能栖息扎根。

  畅所欲言

  抢人大战谨防政策“烂尾”

  杨 仑

  近日,各高校间的抢人大战愈演愈烈。校长们纷纷化身猎头,竞相赴海外招揽贤才。百万年薪、提供住房、安排子女入学、巨额启动经费等等一条龙福利“轰炸”。

  人才是创新创业、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尽管优惠条件听起来令人咋舌,但如果能快速聚合科研力量、为我国制造2025及长期科研计划提供智力支撑,实现弯道超车的目的,这样做无可厚非。

  事实上,对于人才的争夺,须置于国际化背景之下来考量。发达国家历来重视对人才的争夺。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国家都对产业迫切需要、且自身科研薄弱环节的人才大开绿灯,给予了各项优惠政策。

  因此海外抢人,必须有国际竞争的视角。这就要求抢人行为不仅仅是一校、一地甚至一省的政策,需要更高层级之间的融合与协同。

  更值得重视的问题是,此时出台、承诺的政策,必须具有严格的可执行性和延续性。当下抢人已经成为热门话题,各校纷纷出台政策,难免有过热的嫌疑。如何避免新官不理后账、保障政策承诺顺利实施,不但关系到已引入人才的人心稳定,安于做科研,更关系到我国高校在世界范围内的声誉和软实力。

  抢人政策不应该是一锤子买卖,必须具有适应性。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引入了人才的同时,需要对土壤深耕施肥、需要阳光雨露滋养,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否则,政策之间互相打架,只能逼迫真正的人才流向更自由、更适合生长的环境。

  人才的抉择尤需多元化评价体系。在国内引才过程中暴露出的唯头衔论、唯论文论的问题,在海外人才市场同样存在。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好的政策要有好的执行,不能让歪嘴的和尚念偏了经。引才也好、抢人也罢,最终的目的是要发挥人才的智力优势。


注: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