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入殓师:同样的路重新选 还会选这个
新华网北京4月4日电(韩家慧)“我也怕黑怕虫子,不敢看鬼片,去医院的时候能不碰的地方尽量不碰——奇怪的是,我对遗体并不恐惧。”明年就到而立之年的遗体整容师曲杰说。
打开曲杰的微信朋友圈,大部分状态的定位都是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她工作七年的地方。她对自己的职业毫不避讳,“只要你问我,我都会直接说。”
不过,曲杰的坦诚有时换来的却是伤害。在她刚入行时,一位家属“教育”自己孩子说,“你要不好好学习,将来你也干这个。”
去年打车一位司机询问曲杰的职业,如实相告后,得到的却是“呦,你怎么在那种地方上班?”曲杰说,“这种话,我已经很多年没听到过了。”
近几年,北京、哈尔滨、南宁等城市每逢清明节举行殡仪馆公众开放日,邀请市民现场参观,“,”感受人生,一站。活动结束,市民纷纷表示,“没有想象中那么害怕,反而增加了对这个行业的了解,增添了对生命的敬畏。”
“以前每到清明节都是殡葬暴利等负面信息”曲杰说,“现在正能量的东西越来越多,举行公众开放日,公开收费标准、工作流程,透明化以后也就不神秘了,大家对生死有了正确的认识,对殡葬的认可度也高了。”
3月22日,八宝山殡仪馆举行了第三届公众开放日,与第一次开放日侧重消除殡仪服务的神秘性、消除公众对殡葬行业的误解不同,今年侧重让市民亲身体验生死跨越。戴上VR眼镜,市民可体验到从“工作中突发疾病”、“入院治疗”、“停止跳动”、“告别亲人”、“回忆过去”等环节的故事。据了解,VR技术应用于殡葬行业,八宝山殡仪馆是京城首家。
回忆第一次实习接触遗体时的心情,曲杰紧张害怕又兴奋。兴奋是在学校学的理论终于能用上了,害怕则是怕做的不好,做的跟师傅不一样。
“当初选专业时最简单的想法,是毕业能找到工作,女性很少从事殡葬行业,也比较好奇。”曲杰说,“我们也是服务业,只不过他们叫客户,我们称家属。跟医生、法医一样,都是很平常的大众化职业。”
在家时,曲杰从不谈论自己的工作,“我老公比较害怕,但不跟他说,就没事。”曲杰说,“这样挺好,如果遇到好奇心比较重的人,我也觉得烦,还得给他讲故事。”
尽管跟家属说话时,对方自动后退几步的情景时有发生,曲杰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只要家属满意,都值得。同样的路重新选——我还是会选这个。”谈到未来,曲杰希望有关特殊遗体处理的法律法规更加完善。
职业经历让曲杰对“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有更深刻的体会,“曾经以为死亡离年轻人很远,曾经以为死亡会有预兆比如生病、得癌症,事实并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