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西北社会工作日渐被接纳 聚焦养老服务专业化

时间:2018-03-22 14:33: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3月20日是“国际社工日”,兰州社工机构工作人员组织活动,并现场为民众解读发放社会工作相关专业服务知识。钟欣摄

  中新网兰州3月22日电 (闫姣)“社工?社会上工作的人?”10年前,攻读社会工作专业的施有桂常听别人这样理解“社工”。10年后,随着政府对社会工作支持力度的增大,“社工”一词逐渐出现在西北民众的视野,并日渐被接纳。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它是非盈利的、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专业化、职业化活动。每年三月的第三个星期二是“国际社工日”,其目的是为社区内弱势群体解决问题,为有需要的人士贡献自己的爱心、知识和技巧。

  3月20日,第12个“国际社工日”主题宣传暨西固区社区居家养老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兰州举行,至此为期一周的2018年“国际社工日”主题宣传周活动正式开启。甘肃各地社工机构开始在这,向民众解读社会工作专业知识。

  “如今社工日渐被大众所接纳,这与10年前完全不同。”现年32岁的施有桂已有近10年的社工经验,回忆起初入社工职业,“很尴尬,很多人都不知道社工,还以为我们是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这个鲜被大众了解的专业,甚至让她一度陷入工作、恋爱“两难”的境地。

  施有桂坦言,2010年她从青海师范大学毕业后,几经波折在甘肃兰州找到一份照看成年残障人士的工作。工作有了,家人开始考虑她的终身大事。细心敏感的施有桂注意到,只要提及工作,男方的眼神和语气都会发生轻微的变化。“以前和一些残障人士去公众场合,有的人会投来异样的眼光。”

  2017年,甘肃官方发布《甘肃省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激励保障,合理确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待遇。根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从业领域、工作岗位和职业水平等级,落实相应的薪酬保障政策。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地位,争取社会各界对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参与支持,营造关心、理解、尊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社会氛围。

  “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工作开始涉足各领域,并被大众所熟知。”甘肃社工机构天益社会工作服务,负责人马少波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称,社工不同于社区工作人员或志愿者。志愿者具有无偿性、短暂性和业余性等特征,但社会工作者是持续性的,且有一套较完整的专业理论体系。

  2014年,全国老龄化现象在西北地区也日益显现,从事教育培训20多年的马少波投身于社工行业,,关注老人,决心将养老服务做专、做精。

  据悉,中国自1999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进入了老龄社会,到2017年底,这个占比已经提高到17.3%。2017年底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2.4亿人,65岁以上人口达到1.58亿人。去年中国新增60岁以上人口,超过1000万,老龄化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界,。

  对此,马少波深有体会,他说,农村空巢老人和半失能老人日益增多,“养老、敬老、孝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养老也是公益事业,需要全社会关注。”

  近年来,西北地区对社工的接纳度提高。马少波说,相比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目前甘肃省社会工作尚处于初步阶段,全省持有社工证有1700多人。2015年报考社工证的仅有800多人,2016年有2000多人。2017年,这一数据已突破4000人。

  如今,在天益社会工作服务,的施有桂除了对迅速增长的数字深有感触外,也深知社工融入社会,得到了受益群体及其子女们的好评。施有桂说,该服务,推出了多项为老人“量身定制”的社会活动,如老人舞蹈队、模特队和歌唱队;“送餐上门”和“4点半课堂”等暖心服务,主要针对行动不便和带孙子学习的两类老人。

  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马克林从事社会工作教育近15年,他认为,西北社会工作尚在“试验”阶段,与南方众多发达城市相比,还存有不足。当地政府及民众对社工的认知尚有欠缺,政府对社工的推行力度还不足。“西北社工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目前都还不能满足当地社会的需求。社工人才的理论和实践联系尚有差距,还需要进一步本土化,推出适合西北群体的社会工作方案。”(完)


注: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