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克隆猴背后:土博士炼成细胞“去核”第一人

时间:2018-01-26 11:13:06    来源:科技日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克隆猴背后:土博士炼成细胞“去核”第一人

  刘 禹 本报记者 王 春

  1月25日《细胞》(Cell)杂志在线发表的封面文章轰动全世界:2017年11月27日,由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团队培育的世界,体细胞克隆猴“中中”诞生,同年12月5日,第二个体细胞克隆猴“华华”诞生。该成果标志着我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

  在1月25日上海举办的成果发布会上,文章通讯作者、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强介绍说,首先在体外培养猕猴的体细胞,取出细胞核,再注射到已经去除细胞核的另一只猕猴的卵母细胞中,再将这一克隆胚胎移植到猕猴子宫内,生产出来的猕猴就是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全世界科学家近20年来无法攻克的难题。仅仅“去核”这一个步骤,文章第一作者、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后刘真就练习了多年时间。

  透过显微镜,偏振光一闪一闪,晃得人眼睛疼。由于细胞核不易识别,只有在偏振光照射下,细胞核才能在显微镜下显露身影。刘真手持仅10微米粗的玻璃针,小心翼翼地穿过直径仅100多微米的猕猴卵细胞,找到视线中芝麻大小的细胞核,轻轻取出,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为了尽量减少细胞损伤,增加胚胎存活率,整个操作时间必须越短越好。

  对于猕猴体细胞克隆来说,细胞“去核”是一项难度非常大的技术。而且和小鼠卵母细胞相比,猕猴卵母细胞还要小得多,操作起来难度更大。从硕士二年级开始,导师孙强就将“去核”这一技术重任交给了刘真。经过多年时间的千锤百炼,刘真可以在52秒内完成6个猕猴卵母细胞的“去核”过程。同样,“注核”过程刘真也练得炉火纯青,仅15秒就可以完成一次操作。

  在孙强眼里,细胞“去核”“注核”这一技术,刘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刘真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由中科院培养出来的青年科学家,没有任何海外留学经历。

  2010年,刘真来到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读硕士,两年后便跟随导师开展体细胞克隆猴这一,难度的项目。由于研究所灵长类动物研究基础雄厚,并且对刘真“特事特办”,原本可以去美国,研究所的刘真留了下来,心无旁骛地从事科学研究直到现在。但在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创新,蒲慕明院士看来,这对海外留学的青年科学家是很难想象的。“他们一般不会选择冒险性极大的项目,而是选择‘短平快’,发一两篇优质文章,顺利毕业回国。”

  蒲慕明院士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科学研究要想从“渐进式”创新到取得重大突破,成为世界科学的领跑者,本土青年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但令他惋惜的是,目前国内政策导向并不利于这一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反而更加偏向于招收具有留学经历的青年科技人才,对留学回来的青年科学家的资助力度也更大,几十年来这一现象一直没有显著改善。事实上,本土培养的青年科学人才并不比海外留学回来的差,刘真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注: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