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车矛盾”凸显 事故发生频繁
大学校园交通安全困局待解
在武汉文华学院的一栋女寝楼下出现一块“手表”状的斑马线,原来这是该校一学生社团针对部分车流量大的路段进行的创意手绘。视觉中国供图(资料图片)
“嘭”的一声巨响,一辆正在拐弯的小汽车和前面的送外卖电动车撞在一起,送外卖的小伙子摔在地上,头部不断渗出鲜血。
这是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武汉一所以风景秀美著称的高校内一个小路口亲眼目睹的惨烈一幕。
“现在走在校园里都有些提心吊胆”,在学校待了8年时间的博士生张平(化名)说,平时在校外大家还都挺注意交通安全,一进入校园好像警惕性就松懈了,总觉得校园相对封闭安全。但这些年学校里出入的车辆越来越多,电动车更是左冲右突,行车速度快还不避让行人,悲剧时有发生。
在张平看来,大学校园道路不仅承载着方便校内交通和沟通校园各功能区的使命,也是校内师生交流、生活的拓展空间。
连日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走访华中地区多所大学发现,校园内不断增加的车流量,造成人车冲突的局面,给校园交通管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车祸频发
去年6月,华中某理工类大学大二学生杨子(化名)亲身遭遇的一幕,让她至今都觉得有些后怕。
当天晚上天空下着雨,学校的主干道上挤满了行人和车辆,她骑着电动车回宿舍。途中,另一辆电动车迎面疾驶过来,对面骑车的男生单手打着伞,视线模糊,两车避让不及撞在了一起。所幸“人没有大碍”。
而像这样的“惊魂一刻”,她上大学后不是第一次经历。
她住在学校西校区学生公寓,而上课都在东校区。每次上下课,她都要横跨几乎整个校区。近两公里的路程,两年下来,她目睹了不少“小事故”,受伤的都有好几起。
在其他高校,有关校园交通事故的新闻也屡见不鲜。
在武汉某综合类大学校内,一名女生被一辆小轿车撞倒,当场失去意识,被路过的行人送往中南医院重症监护室抢救,而事后小轿车竟悄然逃离了现场。类似的遭遇每年均有发生,并已见诸当地媒体。
2010年,河北大学校园内造成一死一伤的“李刚门”事件发生后,引发了人们对大学校园交通安全问题的极大关注。当时,国内许多高校引以为戒,纷纷出台相应的举措,加强对校园交通安全的管理工作。
时至今日,校园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是否降低了呢?记者在高校云集的武汉调查发现,答案或许不容乐观。
据武汉一所,高校保卫处的公开资料显示,近几年里,曾有过一个季度保卫部门接警并处理的校内交通事故达到23起。其中,机动车与机动车发生的交通事故11起,机动车与行人(电动车)发生的交通事故共6起。
与外卖车辆相关的交通事故也已成为令高校保卫部门头痛的一大难题。
中南民族大学保卫处一位负责人介绍,即使高校禁止外来标识明显的电动车进入,但是混在学生正常使用车辆中就难以区分。他们曾在一个星期内处理4起因外卖车辆出入校园引发的交通事故。而学生因此受伤的案例在学校也时有发生。
武汉科技大学保卫处处长许立桥介绍,尽管学校在远离市,的大学城里,但也同样面临校园内车流量不断增加,人车冲突的问题。门禁系统显示,每天进出学校的车流量达到2300多辆。此外,学校4个大门每天中午进入校内的送外卖电动车就有200多辆。尽管学校每条道路上都有巡逻的保安,但也无法避免一些惨剧的发生。
前不久,该校一位老师开车正常行驶,一辆送外卖的电动车骑手边看手机边骑车,没注意前方,结果在道路中间就直接撞了上来。事后,电动车主反而赖私家车违规,迫于无奈,这位老师只得拨打“122”,找来交警处理。
“人车矛盾”
交通事故频发背后,折射出“人车矛盾”在校园中的不断升级。
武汉大学保卫处某单月门禁数据显示,进入武大各个学部的车流量合计达到84万以上,日均车流量约2.8万。
同城的另一所,高校,校内居住的教职工约为8800人,登记车辆约为6480辆,日均机动车流量高达2.4万。
值得注意的是,能够记录在册的基本都是机动车(不含电动摩托车)。而在许多学校,电动车和自行车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交通工具,其拥有量也不容小觑。
在华中某大学,几乎每一栋寝室楼下面都设置了停车棚。在非上课时间段,停车棚内密密麻麻地停满了自行车和电动车,这也使得后来的车辆找不到空位,只能停在过道中。
据了解,该校保卫部门原本在上下课高峰期的主要干道上对私家车和校车等大型车辆采取了禁行措施。但是,部分车辆还是会“漏网”,一路按着喇叭,挤入人潮当中。
在车辆增多的同时,大学人口的膨胀也没有落下脚步。
2016年4月7日,教育部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3700万,全世界第一。这一数据在1949年和1978年时分别为11.7万和86.7万。
随学生一起涌进大学校园的还有专任教职工和社会人员。《报告》指出,十多年来,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数增加了两倍多。而随着大学的社会化,与外界来往的频繁,出入校园的外来人员与以往相比也大大增多。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董伟建很怀念20年前的校园,“可以用‘如诗如画’来形容”。
彼时,校园内的马路还没有现在这么宽,石子路也比较多,校园里经常会见到围着南湖散步的人们,也常常能见到许多同学在湖边驻足观赏日落时分的美景,校园交通安全观念远没有进入人们的视野。
与当年相比,如今马路的样子“焕然一新”,但随着人车同步增长,“人车矛盾”也越发突出。尤其是在上下课的高峰期,人车混行,这使得师生对于道路交通的舒适感大为降低。
困局待解
为保障校园秩序和环境,在高校云集的武汉,自2011年年底以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等众多高校纷纷加入“门禁大军”;有的对外收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学校则采取对外来车辆单门进出。
但是,这一做法也引来了一些争议。
“网上关于‘高校门禁用于圈钱’的舆论一度沸沸扬扬,把我们的保安工作推到了风口浪尖。”中南民族大学保卫处一位负责人坦言。
武汉大学花费30余万元,在一条主干道安装了一套“道路测速卡口系统”,车辆超速经过时会被抓拍,系统则会自动将车辆信息传送到后台监控平台和各个机动车门禁出口,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但这样的影响依然有限,记者在多所高校有限速路牌区域现场观察,发现身边车辆疾驰而过的现象不在少数,行驶速度明显超过限速范围。
一位保卫处负责人认为,校园交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执法权的缺位,即“交警不进校,存在执法真空”。
这位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高校的校园道路通常不属于社会道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对校园道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警察只有在接到报案后才能前往处理,而负责日常交通管理的高校保卫部门实则并无法律上的管理权限。
近年来,也有学者呼吁应该针对校园安全管理进行专门立法,在法律上明确校内道路交通的管理主体和职责。
很多人将目光投到了高等教育发达程度与车辆拥有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的美国。
本报2011年的报道《“李刚门”敲警钟 大学校园“限行”成趋势》中曾报道,网上有留美学生反映,美国高校校园交通秩序井然,很少看到人车冲突,道路拥堵的情况。
国内学者将这归功于完善的法律制度。在美国高校中有专门的校园警察管理交通,学校人行道的设置、停车位的数量、减速和限速标志等均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这使得完全开放的美国大学也实现了良好的校园交通。
华中科大交通运输工程系副教授刘有军认为,除了完善“软件”,“硬件”上的短板更应补齐。
在他看来,目前大学校园道路交通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功能区布局的杂乱无章。尤其是老校区,交通基础设施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随着高校扩招,在校学生人数的增多,这一状况更加显著。
据了解,尽管有很多高校纷纷在老校区之外再建新校区,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老校区的交通压力。但是,对于多数老牌名校而言,将师生分流出历史悠久、承载了校园文化底蕴的老校区,并非一个简单易行的工程,这些学校往往选择“固守”。
比如华中某大学在并校后,校园整体格局基本沿袭原核心学校的模式,在此基础上翻修拓宽原有道路,增建学生宿舍、教师公寓、食堂,以满足日渐增长的师生需求。
但是,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刘有军认为,学校应该采取多种方式配套应对目前的交通问题,比如在特定区域确立车辆禁行制度,发展校园公共交通,以减少个人出行等。“长久之计是要优化功能区布局,分散校园交通的压力。老校区可以尽可能地逐渐调整教学、生活等功能分区,而新校区在规划过程中就应该充分考虑交通方面的因素”。
张从志 刘丽莹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