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怀抱中,筑一座山,营一片田,育一方锦绣。”最多再过10个月,这样的美景就将出现在北京市民的眼前。今天上午,由北京城建施工的世园会中国馆正式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如意”的骨架已搭建完成。同时,生活体验馆也于今日完成了全部钢结构框架的安装工作。
中国馆要建成个艺术品
1月9日晚上9点,延庆的室外温度达到零下10摄氏度,人伸出五指,不消一分钟,指头就会冻得麻木僵硬。裹上厚实的外套,周伟光走出项目部,向世园会中国馆的施工现场走去。每天晚上9点去现场巡查,已经成为这位80后项目执行经理的新习惯,无论严寒酷暑。而今天更为关键,是顶板浇筑的,冲刺时刻。
2016年9月,北京世园会园区建设正式启动,因一纸“调令”从西安北上的周伟光,来到了有“京都北大门”之称的延庆,担任世园会中国馆的项目执行经理。1983年出生的项目经理,在大工程里算得上是罕见的年轻。“中国馆不只是个建筑,更是个艺术品,咱要建得不仅中外游客喜欢,就连建筑专家也挑不出毛病。”见到记者的第一面,周伟光说出了他对于中国馆的期许。
带着建造一座好作品的追求,这位年轻的干将开始了精益求精的过程,哪怕将来不露在外面的混凝土表面外观有些许瑕疵,也要求工人们修补重来。同时,他还大胆地在工人中引入了竞争机制,活干得最漂亮者有奖励,活干得不好者受罚。“做建筑可绝不是个粗活。”周伟光说,未来要接待1600万中外游客的中国馆,必须以,的面貌出现。
如意骨架上午11时成型
记者了解到,因为工期紧、任务重,中国馆每天最早也得干到半夜零点,安全部部长王文刚为了能坚守岗位,直接在对面村子里租了间房子,将半身不遂的母亲从城里接了过来。每天午饭和晚饭的时候,王文刚都回去看上一眼,呆上半个小时,然后再赶回现场。“母亲身体不好,不能自理,总见不到我就会发脾气。”
在项目团队的齐心协力下,中国馆工程方能顺利实施:2016年9月29日,项目组进场;2017年7月,中国馆正式开工;2017年11月底,中国馆跃出地面;而今天上午11点08分,随着,一块顶板完成浇筑,占地2.3万平方米的中国馆的主体结构正式封顶。这也意味着,呈抱月形的“锦绣·如意”的框架从今天起便搭起来了。
“主体结构封顶后,我们就得同时进行幕墙安装和梯田堆筑这两道工序。”在周伟光的工作本上,早于2017年年底,就写下了后续工序的计划安排表。
15米高的五彩梯田,是构筑中国馆美丽景致的关键环节之一,按照设计思路,大部分展厅覆盖在梯田之下,与大地景观融为一体,梯田上露出金色的钢结构屋盖,屋盖下展示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奇花异草,天然地成为一个花团锦簇的巨型温室。更妙的是,由于梯田本身是一个大型覆土建筑,土壤的保温隔热性能能使中国馆建筑内部冬暖夏凉。而堆筑梯田的土壤,有部分就来自于中国馆基坑阶段挖出的土方,“取于此而还用于此”。
“我们计划赶在6月的雨季来临之前,完成幕墙安装和梯田堆筑。”周伟光告诉记者,纳海坨圣境、映远山近水的中国馆,映一字就离不开由光伏玻璃组成的唯美幕墙。
生活体验馆钢结构框架也完成
记者今天上午同时获悉,生活体验馆也同时完成了1个主展馆和6个分展馆的地上钢结构框架的安装工作,将于今年3月份以后进行顶板混凝土的浇筑。被命名为“田园集市”的生活体验馆,展馆设计得像一个九宫格的田地,将作为各式生活体验产品和项目的展示之所。
据了解,今年,世园会还将逐步启动国内馆、国际馆等室外展园建设,2018年年底园区将完工并进行展陈布置。
本报记者 赵莹莹文
通讯员 周其伟摄 J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