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社会民生>正文

调查:81.3%受访者认为失物“有偿归还”合理

时间:2018-01-09 14:09:46    来源:中国青年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81.3%受访者认为失物“有偿归还”合理

  43.4%受访者认为这是更加务实、理性的“拾金不昧”方式

  近些年,围绕“有偿归还”产生的争论一直没有间断。有人认为,拾到财物无偿归还是美德,也是天经地义;也有人认为,拾得者为失主避免了损失,归还失物也付出了时间和精力,获得相应的回报也是合情合理的。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联合问卷网,对2003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3%的受访者认为“有偿归还”合理。56.5%的受访者认为“有偿归还”有一定正向激励作用,能鼓励归还行为;43.4%的受访者认为“有偿归还”是更加务实、理性的“拾金不昧”方式。

  56.5%受访者认为“有偿归还”有一定正向激励作用

  80后青年刘明启在上海某金融企业做财务工作,他非常认可有偿归还这种方式。“去年我在杭州出差,把手机落在了出租车上,后来司机特意将手机送回我住的宾馆前台。没了手机会耽误我很多事,那位司机真的帮了我很大忙。”刘明启当时想给司机点“感谢费”,“司机师傅不要,觉得要了钱,事情就变味了,后来我给他们公司送了面锦旗。”

  董辉目前在北京某高校读大三,他认为有偿归还是社会的进步。“送还东西的人不仅内心善良,同时也要付出时间和精力。有了报偿,人们应该会更倾向于归还捡到的东西。如果有人对我要求有偿归还,我一定能接受”。

  “有人不理解‘有偿归还’,认为这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在北京一家公司做网络游戏的策划严铮对记者说,“但我认为,这是一种更加务实和理性的拾金不昧的方式。”

  调查显示,81.3%的受访者认为“有偿归还”合理,其中,认为非常合理和比较合理的受访者分别占21.9%和59.4%。此外,还有17.6%的受访者认为“有偿归还”不太合理,1.2%的受访者认为非常不合理。

  具体到如何看待“有偿归还”,56.5%的受访者认为“有偿归还”有一定正向激励作用,能鼓励归还行为;45.2%的受访者认为“有偿归还”相当于支付一定保管费,正常合理;43.4%的受访者认为“有偿归还”是更加务实、理性的“拾金不昧”方式;19.4%的受访者认为“有偿归还”可以理解,但是不应被提倡。18.8%的受访者认为“有偿归还”会助长唯利是图观念,阻碍道德进步。

  47.9%受访者认为观念的进步让“有偿归还”越来越普遍

  “我们的时代在进步,一些观念逐渐被改变。就像我们小时候都在倡导见义勇为,现在我们已经在谈见义智为。这并不是说不再崇尚舍己为人,而是同时强调了自身安全的重要性。‘有偿归还’也是如此。”刘明启说。

  “支持‘有偿归还’并不代表我们摒弃了‘奉献’。我觉得可以抱着更开放的心态来看这个问题,‘有偿归还’也代表着大家愿意做好事,只不过成本提高了点。”董辉说道。

  为何“有偿归还”越来越普遍?调查中,50.4%的受访者认为是因为归还者往往未得到应有的对待,47.9%的受访者认为是因为人们观念在进步,46.1%的受访者认为是因为不求回报的传统美德逐渐消退,16.7%的受访者认为是人们对,过度追求的结果。

  “社会风气的形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经济、文化等,无法单纯地判定‘有偿归还’是利是弊。但我个人认为,既然被提出来,说明它还是有一定意义的。”严铮说道。

  “我认为,对‘有偿归还’的宣传和倡导可以帮助社会营造一种更有规则、有秩序的氛围,劳动被尊重,双方也互相各取所需,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董辉说。

  调查显示,39.6%的受访者认为提倡“有偿归还”利大于弊,25.1%的受访者认为弊大于利,35.3%的受访者认为应视情况而定。

  54.9%受访者认为“有偿归还”存在即合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社会

  “‘有偿归还’既然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说明它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存在即合理。”董辉认为,无须对此评价太过负面。

  “国家可以从法律层面上明确‘有偿’的标准,让‘有偿归还’有法可依,这样不会造成双方的麻烦。有时候真的很感谢那些可以花时间送还东西的人,也想为他们做点什么,让他们的付出有回报。”刘明启说。

  严铮则认为,当下立法去明确支持或反对“有偿归还”都不太合适,还是顺其自然好。

  调查显示,54.9%的受访者认为“有偿归还”存在即合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社会;50.7%的受访者认为应从法律上明确规定归还标准,让“有偿归还”有法可依;37.4%的受访者认为应当弘扬传统道德,反对“有偿归还”;17.5%的受访者认为对待“有偿归还”要顺其自然。

  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00后占0.5%,90后占22.3%,80后占51.3%,70后占18.3%,60后占5.5%,50后占0.4%。34.1%的受访者来自一线城市,46.9%的受访者来自二线城市,15.6%的受访者来自三、四线城市,3.4%的受访者来自县城或农村。实习生 伍越 记者 杜园春


注: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