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暴雪天气引发安全事故专家认为
需加强冬季公共安全隐患排查
□ 本报记者 韩丹东
□ 本报实习生 潘晓飞
连日来,大雪“光顾”多个省份。一些地方因暴雪出现公共安全事件。
继安徽省合肥市发生积雪压塌公交站台事故后,多个地方发生积雪压塌建筑物顶棚事故。
1月3日,四川省冕宁县一加油站顶棚被积雪压塌,一辆小汽车被死死压在下面。经民警紧急救援,所幸无人伤亡;1月4日8时30分许,湖北省安陆市黄家湾菜市场彩钢瓦大棚由于突降大雪被压坍塌,将正在买菜卖菜的数十名群众压在柜台之间的缝隙里。当地消防、公安民警接警后,迅速赶到现场将13名被困群众救出。
最近发生的几起积雪压塌建筑物顶棚事故,皆因暴雪突至引发,敲响公共安全警钟——隆冬时节,恶劣天气时有出现,再加上春节将至,人员活动、资源调配频繁,种种因素交织增加公共安全隐患。
“在冬季,人群往往会向室内集中,相应的密度就会增加,这给室内建筑物带来了很大的公共安全隐患,尤其是火灾。而在室外,滑雪场所、道路交通、大型集会活动等也存在相应风险。”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系教授、安全与职业卫生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任国友说。
在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学主任唐钧看来,在冬季,六个方面的公共安全与服务隐患必须重视:交通事故隐患,冬季容易出现大雪大雾等自然现象,春节前夕又会出现返乡潮;春节前盗窃、抢劫、金融互联网诈骗、传销诈骗等财产隐患;传染病、突发疾病、并发症及其他冬季常见疾病隐患;日常食物供给隐患,春节前夕聚会增多、外出就餐增多,难免发生食物中毒、假冒伪劣食物等事件;旅游服务与安全隐患,一旦旅游景点未做好高危风险的事前防范,就会威胁旅客生命财产安全等问题;医疗供给服务等风险,寒冷冬日和春节前夕的疾病爆发、伤亡事故发生后,一旦医疗物资供给不足,会出现治疗不及时等问题。
对于冬季,尤其是春节前夕的公共安全问题,应如何排查隐患风险,防患于未然?
任国友认为,公共安全事件的有效应对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多个层面努力。
“在政府部门层面上,要把建筑物火灾的排查放在第一位。冬季自然条件特殊,限制了建筑物承载的能量,因此要加大对火灾等方面隐患的排查力度。同时,交通运管部门要注意对道路交通隐患的排查,根据冬季路面结冰情况、车辆数量、车辆拥堵程度等具体条件,采取相应措施。此外,基层政府机构和企业安全部门的执行力需要切实加强,应多招收具备安全工程专业背景的人员从业。”任国友说,在企业层面上,要加强对自身生产环节的监管力度,针对冬季特殊用电高峰和取暖季,采取较为特殊的方式进行排查,尤其是供暖供气类型的公司。
任国友认为,安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媒体和政府部门要创新安全教育宣传方式。例如,每年针对安全领域的不同主题进行实际的深入宣传,而非一拥而上,追求大而全。
“在社会公众层面,要加强自身的安全文化意识,尤其是对生命的重视,共同塑造良好的安全氛围。”任国友继续分析说,“我们不仅要加强线下的风险管理,还要加强相应事件在网络平台上的排查,特别是加强舆情走向监测,及时处理非理性言论,正确反映社会正能量。”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磊认为,恶劣天气、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但因其带来的伤害却是可以避免或减少的,前提是相关部门要注重平时的严格执法,采取多种措施排查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对已经受损的公共设施应抓紧时间进行抢修和维护,对没有受损的公共设施进行安全隐患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