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车师傅 正在消失的手艺人
共享单车对修车业造成冲击 但百姓仍然离不开修车摊儿
人物:周青江 入行:20年 地点:欣望北大街与宏欣路交叉口
在许多北京人的记忆中,路边修车师傅是比较内敛低调的,他们立个“修车”牌子,在小马扎儿上一坐就是一整天。他们中有的刚入行几年,有的则已干了20年,靠着这门手艺支撑起一个小家庭,虽然辛苦,但收入不错,有的甚,超出不少上班族。近两年随着共享单车的出现,修车师傅似乎快要被人们遗忘,但实际上,这座城市依然离不开他们,胡同里、街巷间、马路边,这些风餐露宿的手艺人,仍为随处可见的电动车和自行车忙碌着。
每天只要出摊儿就一定有收入
兴海家园星苑小区的围墙边靠着一个方形的招牌——“修车修鞋配钥匙”,今年50岁的周青江搓着手,在摊点来回转悠,手里刚捧上一杯热咖啡,就有市民推着自行车过来,他马上放下杯子。车子修整好了,咖啡也温热了。
从路边修车到开店,再回到路边修车,20年来,周青江的日子起起伏伏。1984年,17岁的周青江从河北来到北京,,初做过装卸工。1997年左右,周青江在右安门地区一家鞋城附近马路边摆摊修车,10年来靠此营生。
2007年,鞋城附近规划拆迁,周青江转,大兴西红门,租了店铺开始卖自行车,周青江既当老板,又做维修工。“刚来这边时,兴海家园小区还是一片荒地,马路对面全部是平房,数十年间,周边的楼房渐渐拔地而起,城市发展得越来越繁华。”回忆往昔,周青江视线扫过川流不息的马路,“刚开始生意也不好做,卖车挣钱,修车并不挣钱”。
随着生活成本的上涨,周青江店铺的年租金从,初的3万元涨到24万元,因入不敷出,店铺开了四年后只能关门。原先周青江卖自行车的门店,现在是一家理发店。从店里面搬到外面路边,再也没有房租的束缚,日子反而自在舒坦。周青江告诉北京晨报记者,现在以修电动车为主,自行车很少,很多店家不愿修自行车,“到我这里,基本上问题都能解决,都是老熟人,价钱差不多就得了。”
除了修车,周青江也帮忙配钥匙,,便宜3元,结构复杂的钥匙20多元,相对于修自行车,配钥匙盈利空间更大。“零几年的时候,生意好时月收入七八千,现在不景气了。”周青江显得很平静,“现在,,少挣二三十块,好的时候挣300多,但只要出摊儿就一定有收入”。
前几年,周青江在河北固安贷款买了一套房子,今年房租到期后他没有再租房,经常两地间来回奔波。修车摊旁靠马路边有一辆废旧的面包车,周青江经常在车里过夜,“再过两天更冷了,我就回家住”。
人物:王师傅 入行:14年 地点:白塔寺
修车14年养活一家四口
“师傅您给看一眼这前轮是怎么了,骑着一直不对付。”下午4点,家住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附近的老刘头推着自行车在胡同里转了几个弯,走到宫门口头条和宫门口西岔胡同的交界处,两间没挂任何招牌的门脸房,每间只有四五平方米,门内三侧货架都被零零散散、叫不出名字的配件占据着,但货架,外侧显眼处的几摞自行车外胎还是暴露了店主的生意。此时的王师傅还周旋在货架间准备给刚到的货物腾出地儿来,闻声后转不开身,只好先让徒弟招呼着客人。王师傅的妻子则插着手站在不远处,一打眼便道:“您这车,有年头儿了。”老刘头听了也有些得意:“这辆飞鸽是1976年买的,已经40多年了。”王师傅听了回头笑称:“那不是跟我差不多大了?”
王师傅告诉北京晨报记者,他是河北人,今年是他跟自行车打交道的第14年,“,早是在2003年,骑自行车的人比现在多多了,刚接触这个行当还是因为在路边卖车,后来觉得自己对自行车熟悉了,能稍稍摸到点门路,就开始琢磨帮人修车,,开始还修坏过几辆”。2008年,王师傅感觉到自行车逐渐变少,维修电动车开始为他带来不少生意,“自行车确实变少了,但老百姓出行方式也没完全被汽车替代,电动车多了,所以修车的需求依然不少”。
这14年里,他从卖车到修车,店也从一家开到两家,从未离开过白塔寺附近,也从未想过再从事别的行当,如今他凭借与自行车的这份“交情”,养活了一家四口。妻子一边看着丈夫和孩子们忙活,一边向记者念叨着一家人的生活。现如今,除了闺女还在老家上学外,其余三人都稳定在了白塔寺附近的胡同里。“没想过干别的,重新入行其实很麻烦。”王师傅说。
人物:何德玉 入行:5年 地点:天通西苑
每年大年初十就被客户喊回北京
“我的车胎没气了,师傅您看看怎么回事。”一位骑着银灰色三轮车的保洁员把车停在路边。在昌平区天通西苑小区南门,太平庄中一街路口处,有个固定的自行车维修点,小区物业划定了4平方米区域,修车师傅何德玉跪在地上利落地取出内胎,检查漏气点。何德玉3岁时左手烫伤落下残疾,五根手指无法屈伸,这个圆脸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少言寡语,操起工具就埋头干活儿。
每天上午7点,何德玉准时出摊儿,直到天黑才收摊儿回家。“补自行车内胎3元,电动车内胎5元,修修补补的利润低,每换一个自行车外胎能挣10块钱。”他指着马路两侧太平家园、天通西苑两个小区说,“服务对象主要是中老年群体,他们去菜市场习惯骑自行车,年轻人更喜欢用共享单车,车子有问题也不用管”。何德玉坦言,自共享单车出现后,修车的数量少了近一半。同时,随着外卖和快递行业的兴起,何德玉又开拓了新的业务群体——骑电动三轮车的快递员、外卖小哥。百世快递公司好几次联系何德玉修车,每次“出差”两个小时能挣200多元。
何德玉的老家在黑龙江省嫩江县,全年的收入就靠家里的50亩地,一年到头仅两三万元收入。“老家主要靠机械劳作,家里的器械都是我负责维修,电动车、自行车相对来说容易多了。”何德玉说。
2012年,何德玉在天通西苑门口驻扎了下来,一辆装满物件和维修工具的封闭式三轮车,已经许久没启动了,这辆三轮车是何德玉的“命根”。车身涂满白漆,车上,的标记是何德玉的手机号码。每年过年,不停有人打来电话要修车,何德玉刚过完初十就回到北京。
收废品的老张是何德玉的老顾客,在老张看来,何德玉为人善良、勤勤恳恳,收费远低于周边其他摊点,“没有这个摊,老百姓修车还真不方便”。
人物:张维刚 入行:20年 地点:东直门南小街
年纪大了还会继续干这行
“当初办营业执照的时候,人家说店铺名称不能重名,我一想,得,就把自己名字给用上了。”如今,在高德地图或百度地图上搜索“张维刚自行车修理”,便会指向东直门南小街与门楼胡同交叉口西南50米的位置。跟网络中的照片不同的是,街面上写有“张维刚”名字的招牌已经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一竖排二三十厘米宽、写有“修车 换锁 配钥匙”的小牌子。
周末上午9点,张维刚在店铺门口的自行车车筐上垫了一块小垫子,坐在上面跟淘宝卖家商量着定做一块大一些的招牌。身旁一侧摆着已经跟随他快20年的架车杆,身后的房子被各种配件占满。这是他经营了20年的修车小铺,张维刚说,自打1997年来到北京,自己守在这里便再没有挪过窝儿。
张维刚是东北人,在北京打拼20年后,言语中已经有了些“京味儿”,“其实当时来北京,对于从事什么行当根本没有意识。要说为什么一直当修车师傅,原因太简单了——不会别的东西”。
与很多修车师傅不同,张维刚不觉得近些年自行车有所减少,即使共享单车对于生意有所冲击,但“还是有需要自行车的地方”。多年来靠修车的收入,张维刚也在北京成了家,“车铺和住房租金每个月四千五,再加上一家人的衣食住行,修车也能勉强维持”。
虽然担负着养家糊口的责任,但张维刚并没有觉得这能给自己带来多大压力, “可能以后我老了,还是会继续当修车师傅,时忙时闲,偶尔跟街坊聊两句,这也是个乐儿”。记者 汪慧贤 田杰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