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内资讯 > 热点产业>正文

细数老北京传统文化遗产

时间:2015-01-30 11:01:05    来源:新讯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叫卖

老北京叫卖是旧时京城从商活动的人们,在胡同、街巷等为推销商品和提供有偿服务而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高亢的吆喝、婉转的叫卖调,字正腔圆,有韵有辙,悠扬悦耳,好懂耐听,是老北京风土人情的体现,也是老北京民间文化的一种特色形式。尤其是老北京胡同中的百姓生活,是叫卖产生的土壤和环境。

老北京叫卖突出了京味的特点。儿化音的大量运用,一气呵成吆喝出来的叫卖声,字、词、语句间透露出的鲜活,以及幽默、诙谐、好懂耐听的特性,广受市民欢迎。

老北京叫卖记载了北京历史上的商品种类和推销手段,因其中有音乐、词律和民俗等诸多内容,是中国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幅有声有色的京城风俗画,在民俗学和商业史学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也是进行文艺创作的很好素材。

目前在北京民间的各种文化演出中,老北京叫卖已经成为一种鲜活的表演形式,并吸引了一大批早年走街串巷叫卖销售的老艺人,如臧鸿、张振元、张桂兰、马松林、武荣璋、芦志东等,广泛开展传承保护和展示活动,使老北京叫卖声又重新原汁原味地展现在京城百姓的生活中。现老北京叫卖传人均年事已高,在技艺传承方面迫切需要得到政府的扶持,以使这一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保存。

老北京斗汁儿

 

老北京斗汁儿

爱新觉罗-恒兰在《豆汁儿与御膳房》中说:乾隆十八年(1753年)夏天,民间粉房偶然在用绿豆磨成的粉浆发酵变酸,尝起来酸甜可口,熬熟后味道更浓。清朝末年,一位姓丁的回民以卖豆汁在北京闻名。到第三代丁德瑞时,在西花市路北火神庙前设点经营豆汁,生意兴隆,很受欢迎,人称“豆汁儿丁”。1949年后,丁德瑞加入后来的锦馨豆汁店。锦馨豆汁店一直延用“豆汁儿丁”的制作方法经营豆汁。

豆汁是将绿豆浸泡十几个小时后,磨成稀糊,经过滤、沉淀、发酵后用旺火煮沸,再用微火保温,即可食用。《北平风俗类征》载:“豆汁是北平特有的一种食品,别处的人既没有机会喝它,也没有胃口喝它。”而北京人爱喝豆汁,并把喝豆汁当成是一种享受,一碗烫嘴的豆汁,几个酥脆的焦圈和一小碟咸香的酱菜,几乎成了北京小吃的象征。京城有种说法:“不喝豆汁儿,算不上地道的北京人。”

豆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C、粗纤维和钙、铁等微量元素,具有祛暑、清热、温阳、健脾、开胃、去毒、除燥和美容等功效,既是独特风味的北京传统小吃,也是老北京饮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997年,在全国首届中华名小吃认定活动中,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豆汁制作技艺主要是师徒相传,相对艰苦的工作条件,使豆汁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天桥掼跤艺术

 

天桥掼跤艺术

根据有关史料和文物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已有摔跤运动。到了清代始称“官跤”、“掼跤”,设有善扑营,清末中国跤术已达到较高水平。满清被推翻后,结束了官办善扑营的历史。威震善扑营的“官腿”头扑户瑞五爷和宛八爷(宛永顺)在天桥红庙(金钟庙的下院)开设跤馆,收弟子朱六、魏德海、李连峰、沈友三、满广田、宝善林、孙宝才、何生等人,从此,食俸禄的“官跤”融入了民间,统称为“掼跤”。

自上世纪20年代宛八爷的徒弟宝善林(1900—1965年)在北京天桥设跤场,开创了自己独特的掼跤艺术:它以灵活多变、体型优美、解说幽默、文武结合加中幡的独特摔跤艺术模式,曾活跃于民国晚期和建国初期。之后又将此技法传给傅顺录、陈金泉、马贵宝、徐茂、石珍。其中还有获得国家体委授予的“运动健将”称号。傅顺录——掼跤加中幡的,传人,将全部绝活又传给其子傅文友和傅文刚。傅文刚在北京宣武区文委的支持和帮助下,建立了“北京傅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使掼跤加中幡的传统技艺得到了挽救与发扬。

掼跤技术的练法强调三盘;在技法上强调大绊子36、小绊子多如牛毛;演出形式多样:量活(现挂)、灌口、“包袱”不断,说话风趣幽默;比赛规则:每场必满三跤,三局两胜制。

天桥掼跤作为一项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民俗、艺术、体育、文化、社会、历史等价值,而且与中幡相结合,展示了中国民间独特摔跤艺术。

但是,目前北京天桥掼跤艺术的发展堪忧,随着老一辈掼跤名家的相继作古,跤坛后继乏人、,,没有固定的练功和演出场地,市场模式化运作困难,渐渐淡出体育运动会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其规范保护已迫在眉睫。

空竹北京抖空竹

 

空竹北京抖空竹

一般为木质或竹质,是一种用线绳抖动使其高速旋转而发出响声的玩具。空竹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传说三国时,曹植曾作《空竹赋》。从明代《帝京景物略》一书中记述的空竹玩法和制作方法,以及明定陵出土的文物考证,可知“抖空竹”在民间流行的历史至少在600年以上。

宣武区广安门内下斜街的都土地庙(今宣武医院院址)建于明代,民国时,每月逢初三、十三、二十三日庙会开市,特别是春节和二月二龙抬头时,表演空竹和出,竹是庙会特色和重要内容。受其影响,广安门内地区历史上就有许多以“抖空竹”为重要游艺活动的居民,其中不乏世家传人,是当时市民生活中的一景,更是北京胡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北京竹木空竹的制作者、人称“空竹张”的张国良先生祖居宣南,其空竹制作经历了三代人的传承与发展。

空竹分为双轮空竹、单轮空竹、双轴空竹、双轮多层空竹和异型空竹等。一般空竹约重二三百克,直径十五厘米左右。广安门内的空竹制作是纯手工的,有精湛的技术和独特的制作工艺。抖空竹集娱乐性、游戏性、健身性、竞技性和表演性于一身,技法多样,目前掌握的花样技法就有100多种,还有双人、多人等众多集体花样。

空竹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具有文化娱乐价值、健身锻炼价值和社会民俗价值。广内地区的空竹具有制作工艺高、样式多、品种多、花样多的特点。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与变迁,空竹作为历史发展的见证和民俗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文化空间缺失、家族传承困难、研究成果奇缺、空竹商品濒临灭亡等严峻形势。

京派内画鼻烟壶

 

京派内画鼻烟壶

内画鼻烟壶,是中国特有的传统的工艺品种,自清嘉庆年间内画鼻烟壶制作以来,历经近二百年,是中国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内画鼻烟壶,发祥于京城,为当时皇宫,、达官贵人所拥有。清末民初时期“京城四大内画名家”之一的叶仲三,被称为现代“京”、“冀”两派内画的创始人。建国后,北京成立工艺美术研究所,内画工艺有了明确的师承关系。目前国内主要有 “京派”、“冀派”、“鲁派”及“粤派”四大流派。

京派内画在承袭了叶氏内画风格的基础上,也融合了其他各内画流派的艺术风格和现代绘画的艺术手法,形成了全新的现代京派内画艺术。其主要特点是选料精细、材质精美、结构严谨,笔法细腻;富有派别特征、画意生动、用色古朴、清新淡雅,给人以高雅独特的艺术享受;造型富有古风古韵,多以传统题材、历史故事为主,内容丰富多彩。

京派内画鼻烟壶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精巧美观的艺术神韵被海内外誉为“鬼斧神工”般的艺术珍品。内画鼻烟壶,反映了烟草文化的一个方面,对研究烟草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它以中国画为基础,承袭了国画的精髓,拓展了国画的创作空间;内画鼻烟壶小巧别致,做工精美,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目前,由于市场结构调整以及工艺美术品市场不景气等多方面的原因,京派内画同整个工艺美术品行业处于低谷状态。很多从业者被迫改行,而年轻人又不愿意再涉足其间,造成工艺美术行业中老人留不住、新人进不来的恶性循环。京派内画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境况。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稿件、图片均有可靠的来源,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并不代表新讯网观点,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本站自动屏蔽违反《广告法》词语。

请选择您浏览此资讯时的心情

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主办单位:北京时代互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单位:西部数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