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今年8月,北京市朝阳、海淀等10个投放区的公共自行车日周转率同比增长已经超过共享单车,,的延庆区日周转率将近共享单车的6倍。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城市客运分会城市公共自行车工作部副秘书长李武强表示:“共享单车热潮过后,各地公共自行车项目的数据都有了好转的趋向。”
公共自行车回暖,在很多城市都成了不争的事实。在不少城市,即便在共享单车最风光的时候,公共自行车也一直顽强地存在,而今年以来,不少人更是发现,骑公共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多。从共享单车降温,到公共自行车回暖,颇有点儿世事弄人的味道。
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一直是作为参照物出现的。作为“老大哥”,公共自行车出现得相对较早,但共享单车这个“小弟弟”一出生就风华正茂,大有不把公共自行车放在眼里的味道。在共享单车的步步紧逼下,公共自行车步步退缩,一度命运堪忧。2017年11月,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运营方发布公告,决定全面停止武汉4万辆公共自行车的营运。要知道,武汉公共自行车已经运行了8年,而且曾经名噪全国,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太多关注。
在当时很多人看来,公共自行车退出是迟早的问题。原因就在于,共享单车具有更多优势,发展得风生水起,已经能够较好地满足市民出行需求。谁承想,不到两年时间,风向完全变了,共享单车再也不复往日光景,相对于市场位置,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人们心中的位置,已经远远不如以前了。
公共自行车回暖有共享单车的功劳,而且这不只是一个退一个让这么简单。确实,现在共享单车出现了很多问题,在不少城市,想要轻松地骑一辆共享单车,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但是,共享单车降温,并不必然等于公共自行车回暖。且不说依然有一些共享单车雄心勃勃,就说公共自行车本身,如果依然以一种落后面貌存在的话,也未必就有好的未来。
从长视角来看,其实几年过去,共享单车变了,公共自行车也变了。今天的公共自行车,通过不断升级改进,已经越来越融进了共享单车之长。拿价格来说,现在不少共享单车大大提高了价格,而公共自行车的价格优势就出现了。以北京市为例,骑行公共自行车1小时内免费,之后每小时加收1元,这样的价格维持了7年之久,现在比共享单车更实惠。2016年底公共自行车APP上线,可以通过芝麻信用免押金,简化了开通流程,吸引了年轻用户注册使用。而这些年来,公共自行车一直没有放弃,体现了运营管理能力较强。
提到公共自行车,“桩”一直饱受批评,认为是落后模式的代表。从一定意义上讲,“桩”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捆住了手脚,但适当受约束,就一定是问题吗?反过来讲,一点约束没有,就一定是好事吗?现在公认为“共享”符合经济学发展规律,但经济学还有一个规律,也就是任何一种经营活动都是“在限制中发展”,没有了限制,少了束缚,往往也埋下了问题的种子。回头来看,共享单车,的问题恐怕就是少了“桩”。如果不看这根“桩”,公共自行车又何尝不是一种共享经济?
公共自行车回暖的背后,是其越来越具有“共享范儿”,可以说,共享单车的一大功劳就是培养和提升了公共自行车。绿色出行市场很大,容得下也需要不同单车模式。现在的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都存在自身问题,未来的方向其实就在于取长补短、融合发展。而学会“在限制中发展”,更是所有经济体必须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