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记者“卧底”骚扰电话源头企业,发现每天有大量骚扰电话从这里打出,成千上万条含有个人姓名、住址、工作单位等详细信息的“文件”在大量微信群内“裸晒”,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已成一条地下黑色产业链。一名经验丰富的电话推销员称,他平均每40分钟能拨出250个号码,,2000个电话。
骚扰电话早已成为一种顽疾,而且骚扰电话对消费者不仅是骚扰,还存在欺骗等问题。比如新华社记者“卧底”发现,有培训机构通过编造各种活动“截杀”消费者,即虚构一个截止时间,催消费者赶紧交钱。去年7月,工信部、,法、,检等13个部门印发《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目前仍处于治理期,但一些骚扰电话源头企业似乎没有多大的影响,照常骚扰不止。
治理骚扰电话,“卧底”记者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新线索新思路。首先,上述报道中“举报”了多家机构,对治理部门而言是有价值的线索。比如“中邦金融”“深海教育”通过招聘、培训电话推销员,对消费者进行电话骚扰,以及几家大型房产中介、互联网公司是信息泄露的始作俑者,对这些被点名的企业应严查重罚。
此轮治理骚扰电话,已有企业受到处罚,但数量很少而且不太知名。如果从记者“卧底”发现的问题企业入手,对“中邦金融”等有组织的电话骚扰机构,依据《广告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等开出罚单,对涉嫌泄露个人信息的企业,依据《网络安全法》《刑法》等进行追责,才能有明显的震慑效果。
其次,暴露出电信企业没有尽到责任。骚扰电话的存在,一般离不开电话卡,也离不开电信网络,为避免屡被投诉、标记,涉事企业推销员会不断更新号码,公司则统一办理170号段电话卡,可见虚拟运营商是骚扰电话的“帮凶”,这需要从严治理虚拟运营商,落实实名制。另外,三大运营商对骚扰电话缺少有效的识别和拦截手段,这一点也要治理。
今年5月,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就骚扰电话管控不力问题约谈了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和江苏、浙江、四川等问题突出的四省电信公司。6月份,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江苏省消保委就骚扰电话问题约谈该省三大运营商。虽然约谈也是一种治理手段,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约谈效果比较有限。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对三大运营商开罚单。
再次,治理骚扰电话应当多采取非常手段。骚扰电话的源头在哪儿,究竟如何运作,只有彻底搞清楚这些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新华社记者通过暗访、“卧底”等手段发现了部分真相,为进一步治理提供了依据,但不能只靠记者“卧底”,有关部门能否也采取非常规手段去取证、查处,也值得考虑,这不仅能查处个案,也能发现深层问题。
要想有效治理骚扰电话,有关方面既要换位思考消费者的“愤怒与无奈”,也要看到电话推销企业、信息泄露企业的狡猾与利欲熏心,还要看到电信运营企业的麻木与失责,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期待加快出台和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重罚电话骚扰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