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7月1日《经济观察报》报道,记者近期调研发现,在中西部省份的不少二三线城市,摩天大楼建设正如火如荼,在展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刷新城市天际线的同时,也存在摩天大楼高度与地方财力、经济和产业支撑不匹配等问题,暗藏一定经济和金融风险。
从南国到塞北,从海滨到高原,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摩天大楼因其美轮美奂、时尚靓丽,成了展示地方形象、反映城市建设“阶段性成果”的一张重要名片。相关统计显示,全世界竣工摩天大楼数量最多的前10名城市中,中国有6个城市上榜,其中3个城市地处中西部。
对摩天大楼这般追捧,正常吗?
不可否认,作为集写字楼、卖场、酒店等功能为一体的商业综合体,摩天大楼对地方招商引资、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城市形象等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必须正视的是,时下,一些地方在建设摩天大楼的过程中,出现了过度投资、资源浪费的情况。建设规模和速度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需求严重不匹配,势必会给城市发展带来风险和隐患。
近年来,一些地方不时被曝光“新区成鬼城”、机场被闲置等,与过剩的摩天大楼可谓异曲同工,都是城市建设缺少科学合理规划、违背经济客观发展规律的表现,也都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一些地方的“政绩病”和对“面子工程”的留恋。
建设时热热闹闹,可曾想过后期运营维护的成本和难度,发生火灾等事故时的逃生救援?如果对这些问题毫无准备和招架之力,摩天大楼不建也罢。
城市建设要尊重和适应城市发展的科学规律,是什么阶段就干什么阶段该干的事,要用科学手段和方法制定规划,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尤其要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一些不切实际、贪大求洋的想法和做法。比如,一些正在审批待建的摩天大楼是否可以置换成其他商业综合体;一些闲置的写字楼是否能以减免租金的形式吸引更多科技型企业、创新团队入驻。
千城一面、翻版××市是,的忌讳。城市建设、规划要同城市自身的文化、资源相协调,有自身的特点和特色。再有建设摩天大楼的想法,相关地方不妨听听百姓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