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召开的北京市控烟协会第八次控烟报告发布会透露,违法吸烟行为有望纳入信用档案联合惩戒。北京市卫计委将进一步对被查处的单位、个人进行曝光,并将全市因违反《控烟条例》被行政处罚的单位及个人信息报给市工商局,由市工商局将处罚信息纳入信用信息档案,实现信用信息共享,达到联合惩戒的目标。(相关报道见A4版)
被称为“史上最严控烟令”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2015年6月1日起实施,条例规定,凡是“带顶儿”、“带盖儿”的室内公共场所将全面禁烟。如今,三年多时间过去了,北京市控烟形势虽然取得了明显好转,但仍存在一些待解的“硬骨头”。北京市控烟协会今年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写字楼(包括办公楼)、餐厅、商场、网吧、娱乐场所等地成为投诉举报的“重灾区”。9月份以来,一家单位因存在违法吸烟现象,连续被投诉54次,投诉量“破纪录”,主要反映了内部吸烟严重和单位控烟疏于管理等问题。
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牵头立法的《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尚未出炉,北京、上海、深圳等多个城市陆续颁发了地方性的控烟法规。从各地规定来看,都明确了界定禁止吸烟场所的范围,普遍涵盖室内工作场所、室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内部以及学校、公园、医疗卫生机构等部分室外场所,也制定了具体的罚则。不过,一些地方靠行政处罚控烟的效果并不理想。
一方面,部分烟民的法律意识欠缺,对控烟执法不理解、不支持。在执法过程中,少数人不愿意出示身份证或其他证件,不配合领罚,让控烟执法人员很是为难。由于取证及执法存在难度,有的城市甚至多年来没有开出一张罚单,处罚形同虚设。同时,处罚也并未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一些群众受到处罚后在禁烟场所照吸不误,甚至出于不满情绪,变本加厉。
另一方面,一些公共场所尤其是经营性场所出于经济利益考虑,缺乏动力落实控烟主体责任,对于违法吸烟睁只眼闭只眼。在网吧、餐馆等场所,往往只是将禁烟标志一贴了之,至于是否遵守全靠顾客自觉。即使一些顾客置禁烟标志于不顾,自顾自地吞云吐雾,经营者由于担心劝阻吸烟会影响客流量,也不愿主动出面制止,更别提向执法部门举报。
吸烟有害健康,在公共场所吸烟不仅是一种不健康、不文明的生活习惯,也对公共场所环境、周围人群带来危害。为此,有必要在行政处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违法吸烟的代价成本,增强控烟的约束力和震慑力。近年来,将违法吸烟纳入诚信档案的呼声日渐高涨。今年5月1日起,在动车组列车上吸烟已经被列入特定严重失信行为,面临180天禁乘的限制措施。如今,北京市率先拟将违法吸烟行为纳入信用档案,意味着控烟信用惩戒措施将全面落地,所有违反《控烟条例》的行为都将为失信付出代价。这种做法值得其他地方借鉴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纳入信用惩戒的不仅有违法吸烟的烟民,还包括控烟不力的单位,这将大大提高行业部门和公共场所履行控烟责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经营者来说,劝阻顾客吸烟,或许会少几个“回头客”,但继续睁只眼闭只眼,则会上诚信黑名单,在贷款融资、招标采购、行政审批等方面受到限制,孰轻孰重,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