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凌晨,温州公安也发布关于乐清“滴滴顺风车”司机杀人案警方接处警工作核查通报,对整个接警处警流程情况作出了说明。
在这些时间帧中,我们发现了不少能做好但是没有做好的地方。比如信息共享做得很糟糕,受害者朋友多次联系滴滴平台,希望得到司机信息,未果。报警后,警方曾经两次要求滴滴方提供车辆和司机的信息,也被拒绝。交流成本太高,沟通方式又过于繁琐。
整个沟通机制和反应机制呈现出一种无序、低效、高成本的模样。以这样一种效率应对犯罪显然是有问题的。在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之前,滴滴的顺风车业务已经失去了继续运营的基础。滴滴需要启动安全模式再造,以降低甚至杜绝顺风车的安全风险。
在这个安全体系中,至少应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比如事先预防的机制。此次事件的发生并非没有苗头,在该车主作案的前,,有另一名顺风车乘客投诉其“多次要求乘客坐到前排,开到偏僻的地方,下车后司机继续跟随了一段距离”,滴滴客服承诺两小时回复但并未做到,也没有及时针对这一投诉进行调查处置。对于一个行迹可疑并已经被投诉的人,滴滴起码能做到第一时间暂停他的账号、运营资格,并在查明真相基础上作出处理。严密的把关审核虽然不能完全杜绝犯罪,但可以将风险降至,。
更重要的还是如何打破信息的隔阂。滴滴认为,自己是在尊重个人隐私权,与警方配合需要一定的手续和时间,可滴滴想过没有,在这样的事件面前,核查本身就是一个浪费时间和解救机会的过程,滴滴需要积极与警方对接,建立网上联系平台机制,警方通过这样的机制,可以第一时间提出信息的共享,而无需通过繁琐的身份核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