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元宵过后,广州海珠区的城中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招工高潮。在鹭江南约大街路两边站满招工者,排的队伍延绵约一公里长,相比之下,应征者显得错落,。招工队伍中,很多是工厂主亲自披挂上阵,他们普遍表示,去年日薪三四百元能招到的工人,今年四五百元都未必招得到。鹭江村制衣厂老板娘姚女士透露,一名熟练的四线工一个月工资能轻松破万,但目前工人多是中年人,“年轻人不愿意干这个,现在路上10个招工的,只有一两个是工人。”
招工难、用工荒,几乎已成为每年春季的固定话题。只不过,这一次媒体的叙述更为耸动,暴露的事态略显严重而已。“制衣行业月薪2万招不到人”,此一标题自一开始就让不少网友深感诧异。尽管很难说其有夸张失实之处,但至少也是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从详细报道可知,所谓“月薪两万”绝非是制衣行业的标配薪酬,也并非是个人就可以去赚这份高薪。所以,针对此事,大可不必故作惊诧,亦或生发出某些莫名其妙的感慨。
其实,但凡对沿海加工厂的情况稍有了解,便知道“制衣厂月薪两万”是怎么回事。此类工厂普遍的薪酬模式,一贯都是计件提成。对于纯粹多劳多得的普工来说,虽然的确有可能通过无休止的加班和超负荷劳动获得较高的工资,但这终究是小概率事件并且也不可持续。与之相较,绝大多数工人一个月也就是几千块的收入而已……而有意思的是,不少人对其中内情并不了解,而下意识以为所谓的“月薪两万”大概就是无责任底薪,这可说是深深的误解了。
“制衣厂月薪两万”自然不可尽信,但年轻人越来越少去工厂,却是不争的事实。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无疑有很多。首先,市场提供了一系列更具吸引力的工作岗位,比如说中介、销售、快递等服务行业就极大分流了就业青年;而除此以外,年轻人普遍缺乏熟练生产技能的现实,也造成了其与制造业工厂双向不适配的状况。凡此种种,都很难单向地解读为是“用工荒”,表象的背后其实是社会产业结构和个体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
恰如有观点指出的,用工荒的本质,实则是缺少熟练工和艰苦工种,而这两类人群正是最能获得超额回报的。可以预见的是,在年轻人越来越不能吃苦、越来越待不住的大背景下,熟练工和艰苦工种只会越来越稀缺。或者三心二意混日子、或者频繁跳槽碰运气,年轻一代完全有别于上一辈的生活态度,影响了自身的择业选择,也在间接推动着制造业的优胜劣汰。并且,父辈们的积累,也在客观上保障了“二代们”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由工厂“招工难”反过来指责年轻人怕吃苦、不踏实,当然并不公平。毕竟,实现充分的、高质量的就业,未必就非要进厂做工。作为纯粹作为市场选择的结果,实在很难说谁对谁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