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湖南省益阳市沅江三中47岁的中学班主任鲍方在办公室被刺26刀身亡。行凶者是其学生、16岁的罗军,罗军平时成绩不错,曾经多次在班上考第一名。
案件曝光后,动机和成因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人们希望从蛛丝马迹中看到学生动手的理由,希望弄明白到底错在哪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吸取教训,让同样的悲剧不要重演。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所很平常的学校,地处偏远,远离竞争的中心,社会期望值不大,也没有背负过重的高考压力,老师很严厉,但也没有严厉到让人透不过气的地步。中学时代,又有几个老师不严厉的?
仅从媒体的报道看,也实在看不出学生跟老师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老师之前有什么出格行为,叫到办公室里谈心批评是常有的事,打电话给家长,也是很常规的做法。相反,更多看到的却是师生之情。学生成绩很好,老师一直多有关照,学生成绩有所起伏,老师比谁都着急,他们常常谈心,老师甚至帮他争取过奖学金。
相比于别的同学,他是最容易感受到老师温暖的学生,可他却成了对老师下手最重的学生。为什么这么亲密的互动竟然没能换来当事学生的手下留情,这实在值得深思。
也许正是这种表面上的亲密和谐,掩盖了问题,在悄无声息中埋下悲剧的引信。在报道中,有一句话令人印象特别深刻,对于老师,他说了一句,“我不觉得班主任对我多好,对他也不了解。”
在刚夺走班主任的生命,愧疚占满内心,往事一点点涌上心头的时候,学生还说了这么一句话,这至少说明,老师对孩子的了解是不够的,两个人貌似很亲密,却如同走在不相交的两条路上的陌生人。老师以为是为学生好,而学生则认为是对自己的干涉。
更重要的是,这种师生间的感情,在老师看来是师生情谊,是尽老师的责任,但在分数论的背景下,也很容易被学生理解为对成绩的追求。老师很严厉,在一所偏远中学,高考成绩几乎是他们唯一能证明自己的机会,也是他们能给孩子的最好的机会,不管是学校还是老师都难免对尖子生严格了一些,也格外关照一些。在为感情、为兴趣和为成绩之间,有些学生就失去了判断力,对于老师的好不仅不感恩,相反,还认为这是老师应该做到的。被错误认识扭曲的学生于是一言不合举刀相向,用26刀亲手毁掉了老师,也毁掉了自己。
两个不同的人走到了一起,又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分道。罗军将以受到法律严惩的方式承担自己的恶。而社会的思考却没有停止,分数无疑是最有效率的教学,但也是相对简单粗糙的教学。分数抹去了个体的差异,也抹去了教育的差异。受教育者已日益多元化,不能以一个标准去要求有不同追求的人。也许,牺牲一点效率,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松一松分数的弦,教育才能卸下沉重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