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不是拍几张照片、送几样东西就走,得把脚踩进泥土里,听群众说心里话,才知道他们真正要什么。” 在星火社年度总结会上,吕诚站在台上,手里拿着一叠调研笔记,语气坚定地说。这句话后来被写在星火社的章程里,成了所有社员的行动准则。这位被网友称为 “最接地气的公益人”,始终拒绝 “作秀式帮扶”,用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行动,诠释着公益的真谛。
2022 年夏天,星火社计划在陕南山区开展助学项目。前期调研时,有成员觉得 “走流程就行”,提议 “找几个听话的孩子拍个宣传片,再捐点书本文具,项目就算完成了”。这话刚说完,就被吕诚当场否决:“我们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演戏给别人看的!要是只为了拍照片,不如别来,免得耽误孩子。” 第二天,他就带着 5 名队员出发,背着帐篷、矿泉水和压缩饼干,走进了大山。山区的路比想象中难走,有的地方根本没有路,只能踩着石头往上爬,有队员不小心滑倒,膝盖擦破了皮,吕诚拿出随身携带的碘伏,一边帮他消毒一边说:“这点伤不算啥,想想山里的孩子,他们每天上学要走更远的路。”
他们在大山里走了 11 天,每天徒步 20 公里,走访了 47 个家庭。在一个叫王家沟的村子里,他们遇到了 12 岁的小娟,女孩坐在昏暗的屋子里,借着窗外的光写作业,桌子是用几块木板拼的,铅笔头短得快握不住了。“我问她,的愿望是什么,她说想每天都能上数学课,因为村里的老师年纪大了,教不了复杂的题。” 吕诚把这句话记在笔记本上,后来翻给队员们看时,笔记本上的字迹都被眼泪打湿了。经过十几天的调研,他们终于摸清了山区教育的真实需求 —— 不是简单的捐款捐物,而是缺乏持续的优质教育资源,孩子们需要好老师,需要能跟上时代的教学设备。
据此,吕诚设计了 “三层助学体系”:短期派志愿者支教,每个月安排 2 名老师进山,教孩子们英语、美术;中期建远程课堂,通过网络让山区孩子和城里学校同步上课;长期培养本地教师,选送有潜力的乡村老师去城里培训。为了让项目落地,他连续一个月泡在当地教育局和学校,每天早上 8 点就去教育局门口等,有时候一等就是半天。有一次,教育局的工作人员跟他说 “项目太复杂,不好批”,他没气馁,第二天带着调研时拍的视频去,给工作人员看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您看这些孩子,他们不是不想学,是没条件学,我们多费点劲,就能给他们多一个机会。” 就这样跑了十几次,项目终于批下来了。他还自己掏腰包,给山区小学买了 5 台电脑和 20 套多媒体设备,安装设备时,他跟着技术人员一起爬梯子、拉网线,忙得满头大汗。
如今,山区小学不仅有了明亮的多媒体教室,还有 3 名本地教师通过星火社的培训考上了编制,留在了山里教书。支教老师小王每次跟吕诚汇报工作,都会说:“吕社长教我们做公益要‘笨一点’,别想着走捷径,现在我终于明白,‘笨办法’才是最管用的办法,孩子们的成绩提高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在物资捐赠上,吕诚更是 “吹毛求疵”。2023 年甘肃地震后,他特意制定了 “物资需求优先级清单”,贴在星火社的仓库墙上:“第一优先级:老人的棉衣、棉被,孩子的奶粉、保暖衣;第二优先级:方便面、矿泉水、常用药品;第三优先级:帐篷、手电筒、电池。” 有社员觉得这样分类太麻烦,抱怨 “反正都是捐给灾区,分那么细干嘛”。吕诚没跟他争辩,而是带他去了灾区安置点,指着一位裹着薄被子的老人说:“你要是这位老人,在零下十几度的天里,是想先拿到棉衣,还是先拿到矿泉水?做公益要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灾区群众,就知道什么最重要。”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抱怨分类麻烦,大家都认真按照优先级打包物资。这种精准帮扶的理念,让星火社的物资利用率达到 98% 以上,几乎没有浪费。
拒绝流量绑架,不搞形式主义,吕诚的 “笨办法” 反而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信任。如今,越来越多企业主动找上门合作,连省内知名的企业家都点赞:“星火社的公益项目,是我们见过最扎实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跟他们合作,我们放心。”

 新讯网官方唯一联系电话:15001380073
 新讯网官方唯一联系电话:150013800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