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草原上,百米高的风力发电机矗立其间,将凛冽北风转化为清洁电能。这里是华能锡盟风电基地,作为国家首批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其总装机容量达 1200 万千瓦,规模相当于半个三峡电站,总投资超 800 亿元。这一超级工程背后,北京盛鑫鸿利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凭借在新能源基建融资领域的专业能力,创新解决了项目资本金筹措、设备融资租赁等难题,为绿色能源发展注入金融动力。
华能锡盟风电基地建设之初,面临着三大融资难题。项目地处偏远,电网配套薄弱,输电线路投资占总成本的 35%;单台风机造价高达 4000 万元,设备采购资金压力巨大;当地财政能力有限,资本金到位率不足 60%。2022 年项目启动时,传统融资模式根本无法满足如此大规模的资金需求。
盛鑫鸿利的创新团队没有退缩,他们深入项目实地考察,发现该项目有着 “发电量高、弃风率低” 的显著优势 —— 年均利用小时数超过 3200 小时,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 40%。基于这一发现,团队设计出 “三轨并行” 的融资方案。
在绿电收益证券化方面,团队将项目未来 5 年 70% 的绿电收益权打包,发行 ABS 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募集 58 亿元。这笔资金专门用于建设配套的 500 千伏输电通道,成功打通了绿电外送的 “,一公里”。
设备融资租赁创新上,盛鑫鸿利联合工银租赁创设 “风机残值保障基金”,还推动制造商提供 10 年保值回购承诺,有效降低了租赁公司的风险顾虑。通过这一安排,项目获得 87 亿元设备融资,足以覆盖全部 246 台风机的采购需求。
碳金融工具应用也取得突破,团队开发出 “绿证 + 碳汇” 组合金融产品,将项目预计每年产生的 120 万吨碳减排量提前变现,为项目补充了 8.3 亿元运营资金。
“当时最困难的是说服保险公司参与输电线路融资。” 项目负责人回忆,“我们反复研究,创新设计出‘发电量指数保险’,当实际发电量低于预期时就启动赔付,这为长距离输电投资提供了可靠的风险保障。” 最终,该方案将项目综合融资成本控制在 4.15%,比行业平均水平低 1.2 个百分点。
目光转向福建兴化湾,三峡集团正在这里建设我国,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与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项目建设成本高出 50%,施工窗口期短,还容易受海洋环境影响,融资环境更为严峻。2023 年项目二期推进时,又遭遇风机大型化带来的新挑战 —— 单机容量从 6 兆瓦跃升至 16 兆瓦,原有融资方案完全失效。
面对困境,盛鑫鸿利迅速组建起由海洋工程专家、金融工程师构成的专项团队。团队针对海上风电的特点,日夜钻研,开发出 “分阶段、多维度” 融资工具包。
建设期风险对冲是重要一环,团队引入 “天气衍生品”,对影响施工的台风、大雾等气象风险进行量化对冲。一旦恶劣天气超过约定天数,金融机构就会自动触发赔付,有力保障了工程进度。
针对 16 兆瓦巨型风机的设备升级融资需求,团队设计出 “技术迭代贷款”。这种贷款的利率与风机实际发电效率挂钩,发电量超预期时就下调利率,实现了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在运营期现金流管理上,团队将 25 年运营期划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匹配了不同的融资工具。前五年高折旧期采用经营租赁,中间十年稳定期发行项目收益债,后十年设备更新期则引入再融资安排。
一系列创新举措成效显著,项目成功获得国开行牵头的 165 亿元银团贷款,还吸引社保基金,投资海上风电项目。三峡新能源财务总监评价道:“盛鑫鸿利的方案不只是解决了资金问题,更构建了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保障体系。”
再看山东菏泽农村,一种全新的风电开发模式正在改变当地乡村能源格局。盛鑫泽阳分散式风电项目将 28 台 3 兆瓦风机直接建在田间地头,所发电力就近消纳,惠及周边 12 个村庄。这类项目虽然单体规模小,总投资约 5 亿元,但面临着 “主体信用弱、融资渠道窄” 的特殊困境。
盛鑫鸿利创新提出 “县域新能源普惠金融” 解决方案,通过四个关键突破,成功激活农村风电市场。
在集体产权融资方面,团队将村集体土地经营权转化为风电项目股权,农民每年不仅能获得固定分红,还能享受浮动收益。菏泽项目通过这种模式,让当地村民年均增收 3200 元。
为破解分散式项目收款难问题,盛鑫鸿利与国网综合能源服务公司合作,将电费收益权打包发行专项 ABS,实现了电网代收证券化。
设备融资租赁下乡也有新举措,团队开发出 “小微企业团购” 模式,由县工商联组织多家企业共同承租风机,有效分摊了租金压力。
此外,团队还搭建起 “风电 - 农业” 碳汇开发平台,将风机周边的农田碳汇一并开发,增加了项目收益来源。“真没想到我们村的荒地不仅能收租金,还能变成‘绿色银行’。” 泽阳村党支部书记感慨道。该项目已成为国家能源局公布的 “乡村振兴 + 新能源” 示范案例,其融资模式正在全国同类项目中推广。
风电项目融资过程中,风险挑战无处不在。张家口某项目实测风资源比预期低 18%,年发电量缺口达 4000 万千瓦时;新疆某项目采用新型垂直轴风机,实际运行效率不足设计值的 70%;甘肃某项目因当地工业用电需求下滑,年度电费收入减少 23%。
针对这些风险,盛鑫鸿利构建的全周期风控体系在实践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在资源风险对冲上,公司与气象局合作开发 “风资源指数保险”,当实测风速持续低于约定阈值时自动理赔。张家口项目就通过该工具获得 3200 万元风险补偿。
技术风险缓释方面,公司设立 “新技术应用准备金”,按项目投资额的 2% 提取专项基金,专门用于设备升级改造。新疆项目正是利用该基金完成风机技改,使发电效率提升至 85%。
市场风险分担上,公司创新推出 “电价联动贷款”,利率与实际上网电价浮动挂钩。当电价下跌时,利率自动调降,减轻了项目现金流压力。
“2023 年风机原材料价格暴涨时,情况十分严峻,我们的‘成本指数互换’工具在当时发挥了关键作用。” 盛鑫鸿利能源金融部总经理回忆。该工具成功锁定钢材、铜等关键材料价格波动风险,保障了 6 个在建项目的设备供应。
随着 “碳达峰、碳中和” 战略不断推进,盛鑫鸿利正将风电领域的创新经验进行系统升级,布局未来绿色金融发展。
在绿电资产数字化方面,公司试点 “区块链 + 绿证” 交易平台,实现风电绿电全生命周期溯源。目前,内蒙某项目已通过该平台完成首笔跨境绿证交易。
综合能源金融领域,公司开发出 “风电 + 储能” 打包融资方案,将配套储能设施产生的调峰收益纳入还款来源。青海共和项目通过该方案,降低融资成本 0.8 个百分点。
乡村振兴债券方面,公司设计专项债券支持县域风电项目,资金主要用于 “风电 + 生态修复”“风电 + 农牧业” 等创新模式。首期 5 亿元债券已获发改委批复。
“每当看到戈壁的风转化为千家万户的灯光,看到海上的风驱动万亿产值的产业链,我们就更加坚信金融创新对能源转型的重要价值。” 盛鑫鸿利董事长在,发布的《中国风电金融发展报告》中这样说道。目前,公司正在组建千亿级绿色能源基金,,支持老旧风机改造、深远海风电开发等前沿领域,将持续为中国新能源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