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存在40年的老旧小区,在一年内完成了大变样,秘诀究竟是什么?日前,劲松一、二区的“一街两园”示范区完成改造,成为劲松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的先行试点区。昨天下午,记者跟随责任规划师走进示范区,发现要让老旧小区真的“活”起来,配套设施更新之外,更重要的是增加居民的参与感,让老旧小区进化成熟人社区。
生活环境变好了
微风吹过,木质廊架下挂着的小风车慢悠悠转起,风车之下,是三三两两纳凉休憩的老人。廊架前的小广场上,树荫下的棋牌桌旁,下棋的人、看棋的人、聊棋的人,又有一番热闹。这是周四下午3点钟记者在劲松二区架松公园看到的一幕,就像旧时大院,人与人之间透着股自然的熟络。“有了示范区后,我们的生活环境真是变好了。”几位老人齐声说道。
老人们口中的示范区,指的是劲松一、二区的“一街两园”示范区,包括劲松西街、二区架松公园以及209号楼花园,约占劲松一、二区总面积的10%,也是劲松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的先行试点区。“作为政府引入的社会机构,我们投入资金,在尊重居民意愿的前提下,对示范区进行了整体改造提升。”愿景集团副总设计师江曼提道,停车棚、街区花园、便民商店、智能门禁……共计21大类、51项的改造提升。
空间改造带动街区活力
“我们对2380位社区居民进行调研,收集了大家对于社区改造的意愿。”江曼向记者展示了一份调查数据统计表。表中显示,有43%的居民提出小区绿化、环境和卫生较差,排在其后的则是社区整体老旧和停车管理混乱。这其中,老年人和青年人的需求又有不同,老年人更倾向于增加菜市场、社区食堂、理发店、生活超市,而年轻人更倾向于增加社区健身房、代收快递点、社区图书馆和咖啡厅。“考虑到社区中40%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示范区的提升中,我们选择更多地照顾老年人的需求,增加更多开放空间,通过空间的改造来带动街区活力。”
2013年开始,本市启动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改造工程,抗震加固、增加保温、增设电梯……一栋又一栋的老旧小区焕然一新。然而,随着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的推进,人们发现,在不少小区里,尽管建筑更新了,老人却依然不愿走出家门。如何让街区充满活力?劲松一、二区的“一街两园”示范区,便是责任规划师的一次大胆尝试。
多给街区一些自由空间
“要想实现老旧小区的街区更新,不应该只是单纯的环境整治,而要尝试向社会、文化、经济和城市治理等多维度拓展。”劲松街道副处级调研员何海军透露,后续要将“一街两园”示范区的改造模式和经验,推广到整个劲松一区和二区,“当然,我们将针对每个院子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符合居民需求的更新方案。”
江曼则提出,希望在未来的街区更新实践中,能够多给街区一些自由空间,以解决部分既有规范与存量社区不适配的情况,“比如,原先烧煤的锅炉房如今不烧煤了,空下来的空间如何再利用,这种更新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需要有解决办法。”(北京晚报) 本报记者 赵莹莹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