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本地新闻>正文

公共场所将增设红十字急救箱

时间:2019-08-23 10:30:53    来源:北京日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本报讯(记者 刘欢)昨天,记者从市红十字会获悉,目前,全市累计取得应急救护培训证书130万余人次,力争到2023年,本市救护员证、技能证累计获证率达到常住人口的10%。本市计划在公共场所增设红十字急救箱,以保障市民遇到突发情况下的自救互救。

  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李宝峰透露,5年来,本市积极推进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纳入《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完成应急救护培训组织、课程、师资和督导体系建设,累计向600万家庭和2000所学校赠送《急救手册》等多类丛书。市红十字会还推出“十五分钟救助圈”模式,即为社区急需帮助的居家养老者提供15分钟内即到的快速救助服务,特别是对于居家老人出现的紧急患病、紧急突发情况提供有效救助。目前,市红会已建成16家应急救护教育培训基地,全市累计130万余人次取得培训证书。未来五年,将不断创新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内容,形成行业特色的培训“菜单”和标准课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同时进一步优化技术标准、执行标准、考核标准。力争到2023年,救护员证、技能证累计获证率达到常住人口的10%。

  近年来,本市建立了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应急救援网络,纳入城市应急体系,列入市应急委、市安委会成员单位。同时,本市建立了市区备灾物资储备库,健全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建立了快速响应机制。全市先后组建了20余支800余人骨干救援队伍,购置了20余类救援装备。李宝峰透露,区级红十字会将建立1至2支专业化应急救援队,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红十字应急救援小分队,达到队员实名化、日常训练和救灾演练常态化。同时,本市还将健全完善救援队伍培训和管理机制,积极推动区级备灾应急储备体系建设,力争实现每个区红十字会都建有一个备灾应急仓库。

  目前,市红十字紧急救援,建立了城市立体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形成国内与国际、地面与空中、长距离与短距离救援格局,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列为首批21支,救援队之一。市红十字紧急救援,还推出了“一分钟处置模式”,与120、110、122、119联动,抢救伤者与处理事故同时进行。今后市红会将加强与应急管理、气象、自然资源、水利、公安、卫生健康等部门沟通协调。

  李宝峰透露,未来,本市将扩大公交、地铁、邮政、车站等公共场所红十字急救箱的覆盖率。继续探索赈济救灾家庭包(箱)、临时避难所、心理救援等救灾赈济模式。红十字急救箱配有口对口呼吸膜、一次性手套、三角巾、创可贴、医用棉签、医用纱布等多种急救用品。当市民遇到突发意外情况时,可使用这些急救用品自救互救,减少人员伤亡。

  此外,市红十字会将继续打造“爱心相髓”“生命接力”“益起献血”等品牌,要加强造血干细胞捐献资料入库志愿者的回访和再动员工作,每年招募入库志愿者不低于5000人,争取在五年内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有效库容达到16万人份以上。同时,还要探索建立人体器官捐献体系,开展“互联网+遗体捐献”,开通网上祭奠平台,提供网上祭祀、网上扫墓、网上纪念等服务,争取实现登记遗体捐献志愿者数量稳步提升。在无偿献血方面,则要推广按区域、按血型建队管理模式,调动公众参与无偿献血自觉性,扩大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

  为提升红十字组织公信力,市红十字会将建立信息公开长效机制,推进信息公开常态化。建立健全捐赠款物查询、公示、追踪、反馈等机制,做到捐赠信息可查询,款物使用有公开,运转流程受监督。同时,严格执行经费审查监督制度,主动邀请审计部门或有资质的第三方审计机构,对社会捐赠款物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审计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稿件、图片均有可靠的来源,目的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 并不代表新讯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本站自动屏蔽违反《广告法》词语。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