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什刹海文化展示,内陈列出百余件展品,向观众娓娓道来什刹海的前世今生。本报记者 方非摄
本报讯(记者 王海燕)与什刹海相依相伴560年的广福观,迎来了新的使命。昨天上午,什刹海文化展示,在位于烟袋斜街的广福观内正式落成。这是一座面向大众开放的街道博物馆,什刹海的前世今生通过实物展品、数字沙盘、手机AR等手段,向游客娓娓道来。
广福观建于明代天顺三年(1459年),坐北朝南,是一个三进院落的道观,由山门、前殿、后殿、西跨院等几部分组成。历史上广福观曾为总理全国道教机关“道录司”的所在地,后逐渐变为民居。2007年,西城区政府启动了烟袋斜街特色街建设工程。在什刹海街道的努力下,于2008年顺利完成了广福观内的住户腾退,开启了广福观的修复工作。2008年8月,广福观修复后,开放。2011年,被认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近两年的筹划,什刹海街道博物馆——什刹海文化展示,在广福观落成。展示,占地面积1530平方米,建筑面积753平方米。
昨天上午,记者在探访这座博物馆时,首先被博物馆独特的建筑氛围吸引住了。经过修缮的殿宇端丽庄严,在几座大殿内,明清时代,下来的彩绘仍清晰可见。成双成对“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在檐下筑巢,绕梁呢喃声给这座古建增添了亲切、灵动的色彩。
以“没有什刹海,就没有北京城”为主题,广福观内布设了六大陈列展厅。从地区广泛征集来的百余件展品,以数字沙盘、手机AR、多点触摸屏等多媒体展示手段,形象直观地将什刹海的地理形胜、人文古迹、历史底蕴、民俗风情展示出来。游人徜徉其中,可以沉浸式感受什刹海积淀已久的运河文化、,文化、园林文化、非遗文化、四合院文化、名人文化、老字号文化等。
这是一座博物馆,同时也是什刹海地区居民的文化活动,。利用古建空间,街道专门布置了文化大讲堂、书吧、居民历史口述室等文化活动空间。在正式开放之前,什刹海端午诗会等多场文化活动已经在这里进行,前后接待参观者千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