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6月13日电(池梦蕊)非遗现场讲、花馍现场蒸、泥人现场捏、风筝现场作……这是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在角楼图书馆里的一场非遗教育体验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当前,这些流传下来的文化精粹,也面临着如何保护、如何传承的现实问题。在众多的探索途径中,让非遗文化走进孩子,让他们感知并感悟这些文化瑰宝,不失为一种创新。活动现场,即有传统宫廷技艺的后人,还有民间技艺的传承人,五位非遗大师带给观众一个又一个动人、励志、深刻的传承故事,同时将民俗文化和非遗绝技融入论坛,让大家在中华文明的洋洋大观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匠心之醇,器物之美。当百宝嵌的经典作品官箱在现场展示出来时,孩子们都叹为观止。“尔不见当今甲第与王宫,织成布障银屏风。缀珠陷钿贴云母,五金七宝相玲珑”。唐代诗人白居易作《素屏谣》中称赞了百宝嵌的精雕细嵌和富丽精美。作为古老智慧的结晶,传承是一种自信,更是一种认同,每一份技艺的呈现都源自于“守艺人”的热爱。
《非遗法》的出台,适应了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世界潮流,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图片展示、现场展演、传承人示范、非遗技能大赛、非遗研学、非遗社团……可谓形式多样、琳琅满目。有教育专家表示,传统文化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谁,了解自己的文化都是巨大的成就。”非遗文化充满人文底蕴和人文情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青少年是祖国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孩子对于非遗文化的体验势必会引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拜之心、自豪之感、创新之情,最终在坚定的文化自信中茁壮成长,成为有责任担当精神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