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本地新闻>正文

前门东区:老城新生

时间:2019-04-16 09:39:06    来源:北京日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市民在三里河绿化景观休闲(4月6日摄)。新华社发

  本报记者 于丽爽

  新近有朋友来北京玩,想去一个“最北京”的生活体验区,请一定推荐前门东区。

  这里有明清胡同、院落肌理依旧的草厂胡同片区,修缮后风貌古朴、现代生活设施齐备;这里有西打磨厂街,7个老院经大师设计改造焕发新生,入驻国际化文创公司,有网红咖啡馆和民宿,公共艺术活动不断;这里有重获新生的前门三里河,水穿街巷,锦鲤繁花,胜似江南。

  经过10余年疏解腾退,5年多修缮更新,这片位于中轴线东离天安门最近的老城历史文化精华区,留住了老北京的面子,注入了新北京的里子,在保护和更新中,老城在复兴。

  几十张地图还原老北京风貌

  走在草厂胡同里,四条36号院,木结构屋顶和木门、落地玻璃窗、钢结构内胆,引人注目。它既能让人意识到这是处老房子;走进去却能看到,它的使用功能是现代的。

  老城的风貌,现代的功能,是前门东区保护的基本原则。

  前门东区,西起前门东路,东至草厂十条和新革路,北起西河沿街,南至茶食街。

  “在老城里的位置非常重要,离天安门广场最近,面积、规模大,建筑风貌独特,保留有北京老城里,弧形和南北向胡同。商贾文化、梨园文化、民俗文化、会馆文化、建筑文化汇聚,是南城文化的代表。”前门东区责任规划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朱小地介绍。

  建筑风貌衰落、基础设施滞后、公共空间被占、交通不畅、人口老龄化……和所有老城区一样,到了本世纪初,前门东区似乎被时代遗忘,问题重重。

  老城该走向何方?保护与发展如何进行?

  2014年,伴随第二阶段城南行动计划的实施,在东城区政府的领导下,北京天街集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天安时间当代艺术,联合向国内外多家知名建筑规划机构、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意见,发出邀请,组成跨专业、跨领域的研究联盟,在前门东区开展了长达一年的调研、研讨。

  最终形成五点共识:1、杜绝大拆大建,进行整体保护和修缮;2、注重文脉保护传承,留住原住民,引入年轻人;3、以院落为单位保护老城街巷、院落和屋顶,渐进式更新;4、用腾空土地获取保护资金,惠及民生;5、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完善市政基础设施。

  2015年,修缮更新陆续开始。

  1292年的元朝京城地图,1542年明朝嘉靖年间的京城地图,1750年完成的乾隆京城全图,1850年的,1887年的,光绪26年(1900年)德绘地图,1914年的,民国25年(1936年)出版的地图,1943年的北京地图,1957年的测绘图……

  为展现老北京风貌,规划设计单位查阅了几十张不同时期的北京地图。修缮更新采取“恢复性修建+保护性修缮”两种方式,房屋破损严重、无保留价值、结构不安全的建筑和一些市政建设形成的边角空地,根据历史资料进行恢复性修建,还原其风貌;对于现状建筑,尊重其原来的材料、色彩等进行修缮。

  “能找到哪个时期的依据,就恢复成哪个时期的,而不是千篇一律,全建成明清或民国时期的。”朱小地说。草厂四条36号,就是朱小地做的“恢复性修建”的样板。

  同样,基本遵照古三里河河道,前门东区修建了三里河水系,重现了水穿街巷的老城景观。

  市政设施提升居民过上新生活

  “过去没有独立卫生间,没有厨房。找厕所不用问,很远闻着味儿就去了。”说起从前,56岁的胡同居民李晓静很感慨,“我们住在这儿没有生活质量,跟贫民区一样,亲戚朋友都不愿意来。”

  老城复兴,要留住原住民。怎么留?

  “不能光解决表象问题,我们首先从看不见的地下入手,对胡同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提升,包括燃气、电力、上下水、雨污分流等等。最简单的,厕所不用再闻着味儿去。”负责前门东区项目的天街集团副总经理段金梅说。

  李晓静以前住同乐胡同,在拆迁腾退过程中,她舍不得离开前门地区,选择平移到草厂四条。改造完成后,李晓静的亲戚朋友预约着来串门。

  “路面重新铺上了老石材,老胡同的味道回来了,下雨天再也不会踩一脚泥了;架空线全入了地,终于能看见蓝天了,还能在胡同里放风筝;厕所都修得跟五,酒店一样,冬天有暖气四季有热水,关键是一点儿异味都没有了,到跟前看见标识了才能知道是厕所。厨房都改成全电的了,做饭不用担心有没有气了。”李晓静说起来幸福洋溢。改造后,平房区还,有了物业,治安巡逻、卫生保洁、绿化养护、停车管理……胡同居民也享受了现代化小区的服务。

  西兴隆街和草厂三条交叉路口,一栋灰白相间的二层小楼格外醒目。透过通透的大玻璃门窗,可以看到柜台上五颜六色的蔬菜、水果、杂粮等等,呈现出热腾腾的生活气息。

  这里有个文艺范儿的名字:微风市集。一楼是菜市场,二楼别有洞天。东侧是一面墙的落地书架,摆着各种杂志和图书,免费取阅。中间是三组长条桌,菜市场经常组织美食课堂,社区也来这里开展活动,西头是西式厨房。

  这个文艺范儿的菜市场是前门东区新建的生活配套之一。

  不但有菜市场,物业公司还建设了主食厨房,白白的大馒头深受周围居民喜爱。最近,主食厨房增加了早餐,大爷大妈们吃早点不犯愁。草厂横胡同里,一家“四联美发”让游客惊奇,这家老字号被引进来,以惠民的价格为居民服务,既满足了基本生活需要,又延续了老北京生活记忆。

  “未来,我们会根据不同人群的需要,规划出3分钟、5分钟、10分钟、15分钟四个层次的生活服务圈,逐步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让生活在老胡同里的居民,住得舒适,生活便利。”段金梅介绍。

  新业态新居民带动老城复兴

  老式的缝纫机、电风扇、木桌椅,配搭灰砖结构的小楼和掉色的木地板,推开二层红漆木窗,远处一前一后是古朴雄壮的正阳门箭楼和城楼。这家名为Metalhands的网红咖啡店分店众多,但在西打磨厂这家店,客流,。

  西打磨厂街,形成于明代,以聚集大批石器和铜器作坊得名。民国初期,因靠近北京旧火车站,自发形成许多旅店、会馆、票号。这条街上的保护建筑多、文化价值高。但在历史长河中,四合院沦为大杂院,老商街变为嘈杂闹市。

  作为前门东区“老胡同,新生活”实践,2015年,“打磨厂”项目在原有基础上开始营建,请来隈研吾、马岩松、朱小地、张永和、孟岩等国内外7位知名设计师和他们领衔的建筑师事务所,采用集群设计方式,对7个院子以及各自认领的一段街巷外立面进行修缮改造。

  2017年,“打磨厂”项目初步完成。

  216号旋转门,218号泡泡房,220号花格栅,222号天空桥,銮庆37号葫芦院,210号的老染料厂,长巷三条1号文保楼……7个院子风格各异,相邻的院子又被连廊贯通,连为一体。

  天安时间、民智国际研究院、DayDayUp、隈研吾建筑事务所、梶本音乐事务所、共享际、誉都思建筑咨询等文创类企业入驻,作为植入新业态的一种尝试。

  2018北京国际短片联展,在10天时间里,各国创作者和艺术家们在花格栅里展示他们,的影像作品。

  “打磨厂回响——胡同童谣2018”,音乐人小河发起的音乐活动,重新发现曾在北京老胡同里广为流传的童谣,由大爷大妈们演唱,艺术家录制。

  接连不断的公共艺术活动,为西打磨厂贴上时尚标签。

  “第一想做到的,不打扰现有居民,从选择的业态、规模上控制;第二,活动是开放性的,请他们参与且他们参与了。”天安时间当代艺术,艺术总监杨守廉表示。在承载老北京文化的基础上,西打磨厂做出了一些新的东西,展示了北京充满活力、时尚的一面。

  24岁的杜新颖来自河北,今年1月底,公司为她们租住了新的宿舍——位于草厂四条胡同里的青年公寓。

  从外观上看,这是一套和周围居民院毫无二致的院子,院里有三个房门。推门进去,屋里却和现代化楼房的房间格局一样,客厅、厨卫、卧室,典型的一居室。

  “房间里是电取暖,由自动化模块控制,温度保持在23摄氏度左右。灯是节律光,自动开关,白天颜色很亮,傍晚自动变暗,眼睛会觉得很舒服。”杜新颖说。

  这些科技味儿的设计,让年轻人感觉不到传统胡同生活的不便,反倒对胡同生活的优点体会更深:“胡同里很安静,空气很清新,出门不用等电梯,去哪儿都很方便。”

  杜新颖和她的同事们是“共生院”的第一批住户。

  “共生院”,是东西城共同推进的老城复兴新尝试,旨在利用胡同腾退房屋,引年轻人入住。

  前门东区原有居民1.4万户4.2万人,经过10多年疏解,减少到3000户4000多人,人口密度大幅下降,为修缮更新腾出了空间,但老龄化依然严重。“共生院”让年轻人住进胡同,为老城带来了新的活力。

  1949年,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当他的目光越过正阳门向东南方望去,能看到一片疏朗的胡同,那时,这里的人们穷困潦倒。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前门东的楼房挡住了从天安门城楼看前门东的视线,但当人们走过天安门广场步行到这里,看到的是胡同悠长、水绿岸红、传统与时尚共生的“最北京”风貌展示区。

  走过70年,老城,焕发新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新讯网无关。新讯网不对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