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天淇)“两会”上,如何构建首都青少年劳动教育体系,受到市人大代表的关注。曾从事教育工作11年的市人大代表、市台联副会长陈子云表示,虽然目前本市已初步构建了包括社会资源、劳动课程、“学农”“学工”基地在内的劳动教育新体系,但仍缺少系统规划。
最近几个月,陈子云和同事们对全市12个区的部分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数百份问卷显示,有93%的受访家长赞同“孩子缺乏必要的劳动教育”,但认为“孩子学习压力大,缺乏足够时间做家务”的受访家长也超过半数。“其实,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不仅不会占用学习时间,反而有利于孩子学会时间管理。”陈子云建议家长以身作则,与孩子一起劳动,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学习和劳动的关系。
目前学校劳动教育还存在软硬件条件不足、校内课程设置单一、缺少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问题。“学生参与劳动体验,不一定是劳动课,劳动可以渗透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陈子云说,例如八一学校,学生在食堂吃饭时,每个班级的孩子轮流负责盛餐。
调查显示,学生目前参与劳动教育的社会资源一方面来自社区、一方面源于传统手工艺、文化、机械制造业的企事业单位,活动类型相对单一,缺乏吸引力。“需要丰富活动种类、拓展更多社会资源。”陈子云说,社区劳动活动不能只有扫地、捡垃圾,还可以有很多方式,比如制作社区宣传品、义务植树等,吸引青少年参与劳动。
市教委副主任李奕表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以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为核心,尤其关注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教育。“劳动,不再是简单地吃苦流汗,而是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培养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诚实守信的精神。”李奕说,今年,市教委将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市、区、校三级服务体系,构建大中小幼全学段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力争让所有中小学生都有参加劳动教育和活动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