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本地新闻>正文

积聚创新势能助科技成果落地

时间:2019-01-18 11:05:25    来源:首都建设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本报讯(记者 杜兰)北京市围绕“四个,”城市战略定位,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市属国企作为发展主体,应如何发展?市政协委员、京城机电党委书记、董事长任亚光建议,市属国有企业要加强“高精尖”经济结构核心创新能力的建设,发挥国有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势能,输出有效科技成果,发挥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探索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应对挑战形成有效创新能力

  任亚光认为,在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如何形成有效的创新能力仍然是整个工作的核心。随着北京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市属国企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挑战。

  任亚光分析,从企业的角度看,挑战主要包括:一是股东或资本对于创新的耐心不足,企业自身也因为生存发展的要求而追求短期效果,整个创新环境处于浮躁氛围,而一个耐心、包容的环境恰恰是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的基础和原点;二是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孵化工作还不能形成足够的技术创新成果,技术创新成果也是企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品和产能转型升级的重要导向,没有有效的技术创新成果支撑将严重制约企业制造能力由大到强的转变。

  因此,任亚光建议各方合力完善创新链条和创新环境,不断形成新技术、新产品等创新成果,是构建“高精尖”产业的当务之急。

  技术创新要“接地气”

  技术创新工作必须“接地气”才能输出有效科技成果,这是目前创新链中的重要问题。任亚光认为,“接地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工作一定要有市场和用户需求作为导向,才能形成技术创新工作的有效输入;二是技术创新工作必须得到实际制造能力的有效支撑,才能为成果转化、实现工程化提供必要保障。“在目前的创新链中,在这两个环节普遍存在缺失或脱节现象,而这两个环节能力的形成都需要长期、耐心的积累。”

  北京市属国企很多都在相关的行业领域里经营多年,甚至是行业领军企业,在市场和生产等环节都具有多年积累的资源和能力,这被称为存量势能。任亚光表示,以京城机电为例,下属的北一数控机床、天海气体储运、华德液压、北人印刷等企业都在所属行业领域中具有几十年的历史,很多都处于领军位置,拥有市场、研发、生产、质量等完备的体系,能够为国家航空、航天、高铁、船舶、军工等关键领域提供重大装备和技术解决方案。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有效识别用户需求就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制造体系就是研发创新的资源和保障。“虽然很多企业都面临疏解落后产能、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艰巨任务,但发挥企业优势助力北京市科技创新,建设仍然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发挥主体作用创新发展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任亚光表示,京城机电在对自身所处行业、市场特征和自身资源禀赋的战略审视基础上,对公司研发体系进行改革调整。2018年,公司整合资源分别建立了新型技术创新平台和产业投资平台。

  建立新型技术创新平台就是要释放国企的存量势能,补上创新链的短板。公司与北京市甚至全球众多活跃的创新主体、投资机构、科技服务平台对接合作,探索构建引领技术创新的新机制、新模式;结合公司股权投融资及创新孵化平台,形成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多元融合的制度体系,激发研发体系的创新活力,加快形成协同合作、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有效示范;技术研发工作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并聚焦生产经营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攻关,使得新产品、新技术进一步成为应对市场严峻形势的有效支撑。任亚光表示,京城机电将通过发挥企业优势,深度协调各创新要素、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境内外产业结构布局,走出京城机电的智能制造之路。

  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任亚光建议在完善创新环境的同时,加强对营商环境的研究,解决“高精尖”成果在京落地发展成本高、产业链不完整、配套不完善的问题;加快解决创新政策,一公里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创新工作中的边界,建立容错机制,激发国企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新讯网无关。新讯网不对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