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需要强磁场的情况下实现无能量损耗的电子运动,清华大学薛其坤团队独立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重要的物理现象,未来将在低能耗高效率电子元器件的设计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笔式人机交互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产品以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居全球首位……在上午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北京共有69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一等奖6项,二等奖63项,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30.8%,其中北京连续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批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的“硬科技”成果涌现,为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积蓄了新动能。
“卡脖子”领域加强关键技术攻关
市科委表示,北京聚集,人才、机构和项目等核心创新要素,坚持在战略领域和关键“卡脖子”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不断加大经费投入,给予持续稳定支持。
记者了解到,从2016年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到2017年的“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再到2018年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北京已经连续三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此外,北京还主持完成了1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涉及信息科学、物理、化学、数学、材料科学、生物学等诸多领域,基础研究呈“全面开花”之势。
亮点成果
■薛其坤院士主持完成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项目团队于2012年底,实验观测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不需要强磁场的情况下,实现无能量损耗的电子运动。这是我国科学家从实验中独立观测到的一个重要物理现象,也是世界基础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促成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地位,也为拓扑绝缘体各种量子效应的实现和应用奠定了基础,使我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中抢占了先机。
■李永舫院士主持完成的“带共轭侧链的聚合物给体和茚双加成富勒烯受体光伏材料”项目 在国际上,提出通过共轭侧链来拓宽共轭聚合物吸收光谱的设计思想,形成一类有代表性的高效给体光伏材料,对国内外聚合物太阳电池光伏材料的研究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朱文武教授主持完成的“大规模多媒体的资源跨域协同计算理论方法”项目 建立了大规模多媒体的资源跨域协同计算新理论,开辟了多媒体资源计算的新途径,为发展多媒体网络资源计算基础理论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陈春英研究员主持完成的“纳米材料蛋白冠的化学生物学特性及其机制”项目 在“纳米蛋白冠”的形成机制、化学生物学特性及其生物医学功能等瓶颈问题上取得了突破,为发展肿瘤的可视化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
“硬技术”创新涌现出一批新成果
据介绍,作为,个减量发展的城市,北京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立足首都功能定位,多措并举扶持 “硬技术”创新。如今战略布局的成效逐渐显现。此次评奖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新材料、智能装备等,发展领域产生了一批代表性获奖成果。
亮点成果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梅宏院士主持完成的“云-端融合系统的资源反射机制及高效互操作技术”项目 获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该项目研发了支持云-端融合系统高效互操作的燕云平台,与神州数码、联想、科大讯飞、阿里云等企业联合推出多种产品和解决方案,支撑了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实施,为我国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大数据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系统提供了源头创新技术。
■在医药健康领域,清华大学与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脑起搏器关键技术、系统与临床应用”项目 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攻克了脑起搏器生产制造的关键核心技术,在国内,自主建设了系列脑起搏器产品生产线,并在全球,建成脑起搏器远程程控系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据悉,该脑起搏器产品已在全国160余家医院完成8500余例次植入手术,2017年国内植入占比已达到约60%,并开始出口到国外,显著提升了我国高端医疗器械的科研、产业化和临床应用水平。
■在新材料领域,北京科锐配电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国产非晶带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开发及工程化”项目 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非晶带材万吨级产业化装备和工艺技术,建成了我国首条万吨级非晶带材生产线,提升了非晶产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整体研发与制造水平,为我国输配电领域提供了关键基础材料保障。
■在智能装备领域也涌现出了一批高技术成果,如此次“仿人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 获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解决了仿人机器人多模态多关节协调的运动规划与控制难题,研制了国际,具备行走、爬行、翻滚、摔倒保护等多模态运动的仿人机器人,推动我国仿人机器人研究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成果服务于载人航天国家重大工程,并在多家企业实现成果转化与应用,促进了仿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占获奖总数八成以上
中关村继续“领跑”
记者了解到,作为“三城一区”的领头羊,中关村科学城科技创新的能量更加充沛,示范引领作用更加突出。2018年,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内单位主持完成的国家奖获奖项目达59项,占北京获奖总数的85.5%,占全国通用项目授奖总数的26.3%。
亮点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与北京人大金仓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核心技术的创新与金仓数据库产业化”项目 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突破了数据库管理系统高可靠、高性能、高安全、大数据核心技术,通过产学研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在数据库管理系统领域多年的科研成果依托北京人大金仓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形成应用最广泛的国产数据库品牌产品,全国累计部署超过50余万套,遍布全国3600多个县市,全面提升了国产数据库产业化水平。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与鸿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笔式人机交互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 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在多源笔交互信息感知技术、复杂笔迹结构理解技术、笔式智能交互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代表性的成果,通过院企合作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使鸿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人机交互应用方面形成了突出的产业优势,实现了五大系列20多个品种电子白板、交互式平板的产业化,覆盖国内30多个省市,并推广到北美、欧洲、亚洲、非洲等29个国家,以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居全球首位。
本报记者 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