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强)作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西南起点,房山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不仅是文物大区,更是碑刻大区,已发现的碑刻达800余件,数量居北京郊区各区之首。这两天,赵各庄的乡亲们很是兴奋,美丽乡村建设开工当天,大家就在雨水坑里发现了两块石碑,经专家鉴定,其中一块竟然是明代的。
赵各庄村位于韩村河镇,人居环境相对较差,于是村里准备将雨水坑改造成休闲公园,可谁曾想,这不起眼的坑里竟然有两块石碑。
“我小时候就听老人说过,村里有关帝庙,还有几块石碑,但随着时间推移,不仅庙没了,石碑在哪儿也没人说得清。”说起石碑的发现过程,赵各庄村党支部书记冯亮依然兴奋,施工当天,冯亮带着大伙儿一起平整雨水坑,没想到刚干了一会儿,就挖出了一大一小两块石碑,除去表面的泥土,大块石碑上“关”“庙”几个古字清晰可见,“这莫非就是关帝庙石碑?”事不宜迟,冯亮马上暂停施工,赶紧上报镇政府联系专家,又安排专人将两块石碑看护起来。
22日一早,《房山碑刻通志》的著述者、已经研究房山碑刻35年的文史专家杨亦武来到了赵各庄。
经过仔细查看图案、比对字体,杨亦武认为,较大块石碑上的文字、雕刻图案均带有明显的明代中早期石碑特征,因其碑文中有“关王庙”三字,可基本证明该石碑为万历之前所刻,“关于关帝庙,明万历前称关王庙,万历后始称关帝庙。”而另一块较小石碑的顶部,可以明显看到中华民国的五色旗图案,因而初步鉴定为民国石碑。两块石碑的内容,都与修缮关帝庙相关。
赴赵各庄鉴定之前,杨亦武查阅了相关史料,发现赵各庄村已有千余年历史,至今仍有一口汉代古井被妥善保存,历史上,该村曾有庙宇近10处。更令他兴奋的是,除去新发现的两块碑,赵各庄村还保存着3块未被鉴定的石碑。
经鉴定,这两块立着的碑同属民国时期。而另一块倒下的碑虽是残碑,但正反两面均有碑文,正面碑文记载了明代因建设三官庙而立碑,背面碑文则刻于民国时期,记载了重修三官庙的情况。
目前,这5块碑均已被有关部门妥善保存,专家将尽快启动研究。冯亮介绍,2019年村里将修建村史馆,这些碑刻的内容,将作为村史馆内的重要资料,丰富赵各庄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