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5点来钟,房山十渡镇六渡村,气温已经降到-10℃左右。四下里空旷无人,家家户户都在屋里猫冬。但见村口杨树林酒店的老板蔡丰永,戴着棉帽、棉手套,全副武装出了门,手里拎着一个塑料桶,里面是十多斤重的鲜活泥鳅。“这是给黑鹳准备的。这几天降温,好多水面都冻上冰了,怕它们找不着食,给垫补点儿。”
六渡的渡口大桥就在距离杨树林酒店不到100米的地方。站在河边,蔡丰永把泥鳅均匀撒向水面。因为水流急,这一片浅滩尚未冻冰。
入冬以来,老蔡差不多每周都会给黑鹳撒一次口粮。这几天,因为气温下降得太厉害,他把投食的频率增加到1天1次。
“昨天这个时候老蔡也投了十来斤泥鳅,今天一早6点钟,就有黑鹳飞过来吃了,一直到上午9点多才散。”蔡丰永的爱人刘红霞说,黑鹳都长着“千里眼”,哪儿有鱼吃逃不过它们的眼睛。昨天早晨,她家门口的六渡浅滩共引来了8只黑鹳。“最多的时候有17只。苍鹭也会飞过来,有时候为了争泥鳅,黑鹳和苍鹭还打架呢!”
老蔡夫妇是土生土长的十渡人。这些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在十渡繁衍出了“气候”,很多冬季也不走,就在十渡过冬。因为心疼这些长嘴长腿的大鸟儿,夫妇俩从去年冬天起,就开始给黑鹳投喂以泥鳅为主的过冬口粮。
投喂的泥鳅都是老蔡从房山城区的批发市场里批回来的。不过,怕人工养的泥鳅不合黑鹳的胃口,两口子在投喂前,通常先会把泥鳅在自家池子里泡两天,用六渡渡口的水给泥鳅去去味儿,等干净了再投到河里,让黑鹳享用。
黑鹳生性机警,见人远远地就飞走。老蔡投食,经常选择在天蒙蒙亮或者傍晚天快黑的时候。为了不影响黑鹳进食,老蔡两口子还充当了义务监督员,看到有摄影爱好者距离河岸太近或者大声喧扰,就会上前劝导,把他们引到既能拍摄又不影响黑鹳的场所。“这一年下来,黑鹳都不那么怕人了,现在离它们50米都没事儿。”刘红霞说。
不过,老蔡夫妇呵护黑鹳并不是因为它们是稀罕物。“所有的鸟儿都是精灵,都应该保护。”刘红霞说。这两天,他们还在爱鸟人士的帮助下,在六渡附近的树上搭了不少人工鸟巢,并在树下撒了小米粒儿,帮麻雀等小型鸟类抵御寒冬。
多年来,老蔡夫妇经营的杨树林酒店是不少爱鸟人、摄影爱好者的拍摄据点。凭借对十渡地区鸟类,特别是对黑鹳、红翅旋壁雀等,鸟类的了解,夫妇俩经常义务为拍摄者当向导,为他们指引最佳的观鸟和拍摄地;在冬季鸟类觅食困难时自己买来食物投喂。他们还把鸟友提供的鸟类照片挂在店里,给游人讲解十渡地区鸟的种类、知识和趣事,宣传保护知识。2016年,夫妇俩被市野生动物保护部门授予全市,“爱鸟人家”称号。本报记者 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