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本地新闻>正文

趣味图解北京城:从招牌读出街道的气质

时间:2018-12-04 15:55:31    来源:北京晚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大栅栏商业街的招牌字体(部分)

  三里屯机电大院的招牌字体(部分)

  五道营胡同的招牌字体(部分)

  最能体现街道“气质”的,是什么?换句话说,漫步在一条街道上,什么能够令人第一时间产生这里或本土或洋气,或日常或出挑的印象?在年轻的建筑师与城市规划师宋壮壮和李明扬看来,答案也许是街道两侧大大小小的招牌。不久前,他们选择了北京的8条街道,对其招牌字体进行了一场“解码”,以具体检验这种猜想。

  两年多来,类似充满奇思妙想的调查均以图画为主要呈现形式,发布在他们创办的微信公号上。两位创始人希望受“好玩儿”的内容吸引,人们能够对北京产生兴趣,并尝试去理解与自己一样,在为这座城市付出、贡献着青春与生命的那些人。

  市井气、商业区、文艺范儿

  招牌平铺 氛围呼之欲出

  屏幕上,内容琳琅满目、尺寸字体各异的招牌“塞”满了一张张图片。滑动浏览间,耳边甚至隐约响起街道上车水马龙的喧嚣。

  总共八张图片,集中展现了北京8条街道各自200米左右范围内,两侧所有招牌字样。当形形色色的招牌就这样紧密平铺在一起,哪怕不去细读它们的具体内容,字体所营造出的浓郁氛围也会令街道风格呼之欲出。

  你看,那条街上几乎没几个中国字儿,扫一眼就像是到了国外,肯定是奔着朝阳外籍人士活跃的商业区去了;这条街的字体设计尤为肆意欢脱,是种在文艺胡同才能找到的天马行空……若人们不由地被吸引着开始猜测街道们各自的身份,在研究者宋壮壮和李明扬看来,这项调查的目的便基本达到了。建筑学专业出身的他们,同时也是天然的“城市爱好者”,招牌字体是他们认为与街道性格息息相关的因素之一,但长期被人们所忽略。加之今年夏天,宋壮壮关注到北京的一份关于“老字号”牌匾标识设置的征求意见稿,他想在里面寻找关于字体的规定,却没有找到。“就觉得相关部门可能没太考虑这个方面,也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做个提示,字体是应该考虑的。”

  街道的确定是第一步,这对自小生长在北京的宋壮壮和李明扬来说,并不算特别难的事儿。“整体上是‘先想后看’,穷举出街道所具有的风格。”李明扬介绍,比如有的地方充满市井气息,就再找一些“高端”的地方;有了商业区,就对应着来个文艺范儿的胡同……踏勘了二十多条街道后,他们最终筛选出其中的八条。分别是颐和园路、三里屯机电大院、簋街、南锣鼓巷、五道营胡同、大栅栏商业街、延寿街和797路。

  三里屯字母多,五道营真文艺

  字体分类 算出街道性格

  选出目标街道后,项目组成员们再次逐条走了一趟。穷尽式地拍下每条街道随机200米左右长度内店铺、单位、标语等所有牌匾,通过软件识别、提取出牌匾中的字样,并将属于同条街道的牌匾字样原汁原味原比例集中在一张图片里。

  这便得到了八张图,事实上,仅仅是图片摆在一起,已经能够让观者感受到字体与街道气质间的紧密关系。但宋壮壮和李明扬并不满足于“感受”这种显得有些模糊的程度,他们还希望进一步去探讨,这二者间究竟有怎样的联系。

  在字体方面专家的建议帮助下,两位研究者将牌匾字体分成五类:以宋体、黑体为代表的“正文字体”、以隶书、行楷为主的“书法字体”、包含了圆体、综艺等的“美术字体”、包含题字、手写等的“手做字”,以及与中文相对应的“西文”。然后,以每组文字的外框范围为标准,他们计算出了每条街上各种字体的面积比例。

  当抽象认知经过理工思维的加载,有趣的事情发生了——

  三里屯机电大院,西文面积居然占到65%!尽管北京日趋国际化,但想找到一条街,它两边的西文比中文还要多也并不容易。三里屯做到了,在这儿就像“在国外”当然并不奇怪。

  五道营胡同有着近三分之一的手做字比例,这意味着店铺开张之前,主人有耐心亲自或是请人给自己的店写/画个招牌,而不是打开word找到、既有字体,它可能离“真文艺”更近一些。

  大栅栏商业街的题字高达32%,绝大多数是拜“老字号”们所赐。紧随其后的则是行楷,这是希望体现“传统文化”却不愿真正写一块牌匾时的快速替代方案。题字与行楷并重,或许反映了大栅栏商业街的某种现实困境:一方面具有浓厚底蕴,另一方面又被传统所束缚。

  簋街没有太多“老字号”,但却有许多“簋街老店”,可以明显感受到它们对自己店铺形象的要求。没有任何一种字体在簋街占据主导地位,标新立异是商家的天性,至少在字体使用方面,簋街是一条合格的商业街。

  尽管是基于最为合理的逻辑,但宋壮壮坦言他们做的肯定算不上纯粹意义的学术研究。“毕竟样本没有考虑到分布的广泛性,而且除了字体,文字的材质、色彩、尺寸、排列方式等也会影响街道的样貌,只是我们一次没法做得那么全,不过应该能说明点儿问题。”

  人们需要“认为”自己是城市的一分子

  好玩科普 推动公众参与

  这篇“字如其街”的调查,最终发布在宋壮壮和李明扬联合创办的微信公号上,与此前几十篇文章一起,构成“趣味图解北京城”的又一个细小维度。

  好玩儿+科普是公号,的追求,曾经一篇达到十万+阅读量的“生活在北京的100个人”,典型地体现了这种想法。他们广泛搜罗了北京常住人口信息、学历分布、收入分布等多项数据后,公号的每张图以100个小人为范围,通过颜色和形态的区分直观呈现出了这些数据。结尾处,一句“也许该重新观察一下你身边的100个人了,在北京的人是什么样子,北京就是什么样子”,激起了不少读者的共鸣。

  宋壮壮笑言,在真正的学术专家看来,这些内容或许不够严谨,但他们更希望把一些大家可能不知道也不觉得跟自己有什么关系的东西包装成有趣的形式,从而引起人们对城市的一点关注和思考。

  “我们期待大家能够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即将迈入而立之年的宋壮壮,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后,去了哈佛读硕士。2016年回国前,他和比他小一岁的清华师弟李明扬共同创建了一个微信公号。本意是想把二人合作的绘本《京城绘1·车来车往》“搬”上网络,但首期开篇后,“创作欲旺盛”的宋壮壮又觉得“可以做点不一样的”,于是针对北京的“上下求索”就这样开始了。

  在李明扬看来,实现公众参与是个颇为宏大的目标。至少人们需要“认为”自己是城市的一分子,再往前,需要对这个城市感兴趣,愿意主动了解相关信息。“从读者反馈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一些变化,比如留言说看了我们的文章,今天去那里走了一趟。特别希望有更多的人受到感染,因为城市本身是一个值得欣赏体验的审美对象,而不只是一个赤裸裸的功能。”本报记者 魏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新讯网无关。新讯网不对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