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6日,平61路正式开通
2018年大岭后村正式通公交车
1978年建成投入使用的平谷汽车站
高明(左)与同事研究调研报告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 之十二 见证
今年刚过完57岁生日的高明,亲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平谷人民出行生活的变迁。作为平谷交通局的一员,高明也是一名改革参与者,乡乡通大巴、村村通工程,这些工作他都曾亲自参与。伴随着他在交通局每个阶段的工作变化,这位土生土长的平谷人见证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新农村的交通发展,带给老百姓生活质的飞跃和变化。
,一个村通了公交
平谷“村村通”宣布完成
上月26号上午9点半,距离平谷城区14公里的夏各庄镇大岭后村,开通平61路客运线,成为平谷,一个通公交的村落。
至此,平谷区273个行政村,全部被公交线路覆盖。北京市政府提出的“村村通”公交工程,终于在平谷区全部完成。
夏各庄镇大岭后村,位于平谷区东南部山区,地处北京平谷、天津蓟州、河北三河交汇处,被称为“鸡鸣三省村”,该村村委会距公交线路最近站点约7公里,是此前平谷公交线路,没有覆盖到的行政村。
平61路的开通,不仅将解决平谷大岭后村民出行不方便的问题,还将给附近天津蓟州大岭后和河北三河大岭后两个村近600位村民出行北京,带来不小的便利。
从2006年就开始负责“村村通”工作的高明,长舒了口气。这一被平谷人民叫好的工程,终于完满地画上了一个句点。
从开摩托到坐公交调研
“乡乡通中巴”火了
回想起自己二十多年在交通局的工作,高明说自己经历着这个部门划时代的“工种”变化。
1997年1月,高明正式转业,来到平谷交通局汽车修理所上班。当时汽修所是平谷交通局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负责管理货运车辆的各个修理站和修理厂。而高明的一项主要工作是“开车”,局里为他配了一辆三轮摩托车,每天他开着三轮摩托车下到各个乡镇帮助检查摩托的维修。
高明清晰地记得,这一年他在平谷21个乡镇间“走街串乡”,老百姓的主要出行工具便是自行车。这一年,高明也花了100多块钱买了一辆自己的自行车,每天骑车到单位,换上摩托下乡,偶尔能用上公家配的“凯特”小轿车,到市里开个会。而有这样一辆三轮摩托、公家车,成了被村民所羡慕的“快速交通”工具。因为,这一年,平谷除了,一趟连接市里的918路公交车之外,全区内一共就开通了三趟公交,1路、2路和3路,多数老百姓还骑着自行车。
“那会儿平谷的大东北、大西北地区,都还没有公交通达”,回想起第一次亲眼见证平谷公交的“快速发展”,高明记得那是他到局里工作的第二年。1998年,平谷5-10路城乡客运班车也陆续开通,以平谷县城为,,公交客运线路覆盖21个镇乡,平谷也因此成为京郊首家开通“乡乡通中巴”的县。
这一年,平谷的“乡乡通中巴”火了,一辆辆6米多长、标准规格19座的绿色公交,成为平谷老百姓出行的重要工具。而高明也“舍弃”了过去在村民们看上去很拉风的三轮摩托,1999年3月他来到了当时挂靠在平谷交通局的顺达客运公司上班。从这一年开始,他和平谷老百姓一样,坐着公交做工作,负责查看乡镇公交的发车间隔、车次,检查公交服务质量,处理乘客投诉等等。
“平谷人民比较纯朴,每次就听他们说这乡乡通中巴好啊,又快又方便。原来春节走亲访友的,想带几箱柴米油盐的,骑自行车都带不动。现在坐着公交带点年货,方便多了”,高明笑着回忆道。
“村村通”一卡通五折优惠
平谷公车客流突破千万
从2002年起,高明的工作又有了变化。平谷区公交企业开始进行重组转制,改变经营机制,收回车辆产权,规范运营管理,而后组建的北京鑫通顺客运公司、北京陆峰达2家民营客运企业,将平谷区境内的客运车辆全部纳入公司管理,并逐步淘汰现有老旧的客运车辆,平谷区客运市场开始逐渐规范并日趋成熟。
这一年,随着客运路线、车辆以及流量的增多,平谷交通局开始专设管理客运的行政科室——客运管理科。从2006年开始,全面推进“村村通”工程,成为这一科室一项重要的业绩。下到各个村测量距离、安排行车路线、调查户籍人口,便成了高明重要的工作。
“2006到2007年这两年,我们每天忙着下村调研,没有通车的行政村,一个个开车去测量。从这个村的边界到已经开通的最近站点是多少距离”,回想起十年前在平谷交通局客运科的工作经历,高明印象极深。
那年“村村通”公交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组成部分,成了高明那几年最重要的工作。
“根据当时的要求,平原地区村委会距离公交线路的最近站点,必须在一公里以内;山区的行政村,距离公交线路最近站点,必须在两公里以内,有困难的不宜超过三公里……”回想起这一时期为开通“村村通”公交而开展的前期测量工作,高明至今记忆犹新。
2008奥运年,平谷区内公交线路达到44条,运营里程2016公里,除了大岭后村、山门沟村等四个村之外,269个行政村都通了自己的公交。这一年,平谷的公共交通事业取得,的快速发展。
为此,平谷又专门成立了一个公共交通管理办公室——平谷公交办,负责平谷公交的日常管理。平谷区“村村通”公交“一卡通”,开始实行公交公益性低票价5折优惠政策。实行票价优惠政策后,客流量急剧增加,年客运量从2007年的620万人次增至2008年的1282.33万人次。
客流量突破千万,但运力却明显不足,导致超载现象严重,乘客滞留的现象异常突出……因此,高明在客运科的工作又有了变化,他开始负责客运的行政许可和审批,各条客运行车路线、站点、发车班次的安排,要由他来走审批路线手续。“行车路线、站点、票价、发车班次等等,都得来我这报申请。我再往上报,再报到市局,再走网上审批手续”。
六条客运路线开往津冀
平谷公交连接“更远”
2018年11月15日,作为平谷区交通局运输科主任科员,高明的同事正喊他参加一至两月一次的客运工作会。主责平谷客运工作的高明,现如今还有一项重要工作,负责省际客运,将平谷的公交通达更远的地方,与京津冀相连。
“其实早于京津冀一体发展,90年代由于平谷和周边邻县市开通和拓宽了平三路、平蓟路、平关路等,路网不断在完善,三地人民又有交通的需求,我们就和京津毗邻区县的交通局自行协商,各自安排一些车,开通了平谷至兴隆县、三河市、遵化市、蓟县4地8条省际客运线路……”高明回忆道,当时虽与津冀有了“自行协商”的便民安排,平谷与津冀所开通的公交线路最长的不足百公里,最短的只有15公里。
到2016年底,抓住京津冀城乡客运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作为三地协同发展交通试点之一,平谷开通了到蓟县、三河、遵化、兴隆等6条毗邻区域道路客运班线,从根本上解决了毗邻区域之间行政许可和百姓出行问题……
“平谷和津冀之间的省际客运路线,还会不断地拓展、丰富和优化,这些都是我们现今重要的工作”,从小走路去平谷县城、当兵后第一次坐上开往平谷的公交、参与过“乡乡通中巴”“村村通工程”,见证着公交车由6米长变成8米再变成10米长,由19座变成41座的高明说,他希望平谷的公交车未来还能开向更远的地方。
文/本报记者 林艳
自述
坐着公交车调研
一干就是十多年
小时候,我家就住在平谷夏各庄村。1979年高考毕业那年,家里,的交通工具是老爸的自行车,而我的出行——也就是一年偶尔几次去平谷县城赶集,只能全靠步行,一走就是一个半小时。
1983年的暑假,我正在四川当兵。回京前一周,我给家里寄了封书信,家人告诉我“平谷通公交了”。一晃到了1997年,我回到平谷工作。我的日用交通工具已经变成了一辆三轮摩托车。进入21世纪,我开始隔三岔五地坐上各路开往平谷乡镇的公交,做一些手边必须进行的调研工作。到了2006年,我的这项调研工作又开始深入到平谷的各个村里……而这项工作,一干就是十多年,到2018年,终于完满“收官”了。现如今的我,经常坐着852大站快线,往返于平谷与市区之间。
整理/本报记者 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