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本地新闻>正文

20年花坛设计灵感 集成20本笔记

时间:2018-11-21 09:06:52    来源:北青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2018年11月9日,蓝海浪在办公室里,展示3D打印出的彩色花坛模型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1999年,蓝海浪在笔记本上勾画“时代花钟”立体花坛的设计方案 摄影/本报记者 王斌

  1999年,蓝海浪构思以“十大名花”为主题的立体花坛,最终受技术条件所限,当年未能实施 摄影/本报记者 王斌

  早期笔记本上的设计方案都是彩色的,线条细腻、色彩丰富。 摄影/本报记者 王斌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报道 之十见证

  今年国庆,一座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主题的立体花坛出现在建,路口西北角。

  木棉花开、小燕高飞……站在花坛前,欣赏着一个个细腻的鲜花造型,蓝海浪若有所思。参与国庆花坛设计21年以来,蓝海浪伴随着祖国的成长而不断蜕变。

  从一笔一画描绘设计图,到3D打印花坛模型,改革开放不断带来科技进步,让蓝海浪设计出的国庆花坛越来越新颖精致。

  上世纪90年代 设计图主要靠手绘

  走进北京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蓝海浪正忙着为2019年北京世园会设计方案。参与国庆花坛设计21载,如今蓝海浪已是总设计师。在他的抽屉里,珍藏着20多个大小不一的笔记本。每年国庆花坛的设计思路,在这些本子里都能找到痕迹。

  最上面一本,是蓝海浪在1999年使用的。随便翻开几页,可以看到许多手绘彩色设计图——先用铅笔或水笔勾勒出轮廓,再用彩色笔填充色块;有时候为了表现出花团锦簇的视觉效果,还要用红色、粉色、黄色、绿色等彩色笔勾画细节……“那时候,计算机辅助作图工具还没有普及,设计图以手绘为主,80%以上的设计工作都在本子上完成。”蓝海浪说,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背着双肩包,笔和本始终随身携带。

  1999年国庆节,在西单路口东南角摆放了一座“时代花钟”立体花坛,时钟芯片委托上海钟表厂特制完成,这是北京第一个能够准确显示时间的花坛。蓝海浪的笔记本上清楚地记录着构思过程。他先后画了三个方案草图,第一个是古典花钟,正方形边框里套着圆形表盘,盘面上的12个数字用12生肖图案代替;第二个是现代花钟,表盘,增加了四角星,增添了一分灵动;第三个是最终采用的“时代花钟”设计方案,月牙中环抱着太阳,组合成一个圆形表盘,代表着日月交替、,24小时。

  步入新千年 计算机作图渐成主流

  虽然设计图全靠手绘,但对蓝海浪来说并不难。他从小喜欢养花,小时候还自己动手建了一个小花园。从那时起,蓝海浪就立志长大后要成为一名园林设计师。高考时如愿考进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美术是他的必修课。“素描、水彩、立体几何、平面构成……自从上大学开始,我每天都和画笔打交道,还经常去颐和园、圆明园、北大、清华等地写生。当时我就知道,毕业后从事园林设计工作,一定要画图,所以一定要把绘画这门基本功练好。”

  进入新千年,时代发展的引擎把人们推向快速前进。那时,计算机作图软件开始萌芽,蓝海浪意识到,他正处于技术变革的前夜,使用电脑将会大幅提高作图效率,甚至可以让设计方案更加逼真、精细。但是,即使对于园林设计专业“科班出身”的蓝海浪来说,计算机作图显得很陌生,他读大学的时候还没有接触过相应课程。

  于是,蓝海浪开始在办公室里研究软件操作方法。这还不够,他专门报名了辅导班,每天下班后,他骑着自行车去,工艺美术学院,学习三维图画渲染与制作。书架里也增添了不少像《Illustrator CS3平面设计从入门到精通》、《国际新景观设计年鉴》这样的专业书籍。在计算机的帮助下,花坛设计方案从平面变立体、从色彩简单到颜色丰富,就连夜景照明的视觉效果都能提前做出来。

  “在手绘方案的年代,在笔记本上打草稿,在A3纸上画方案。从勾勒轮廓到彩笔上色,一张方案图要花费半天功夫,甚至更长时间。如果方案需要大改,还得推翻重画……有了计算机软件的帮助,作图时间大幅缩短,而且可以针对同一位置高效地绘制出两三套方案,同时呈现在眼前,作进一步比较和完善。”蓝海浪说,现如今,他已经把计算机作图参考书籍赠送给其他设计师了,在他的团队里,每名设计师都要熟练操作两三个作图软件。

  技术再升级 3D打印立体花坛模型

  随后,技术又有了飞跃。2014年国庆花坛,引入3D打印技术,2016年开始大规模应用……这项新技术,利用计算机上构建好的3D效果图,通过3D打印机将其逐层打印出来,就成为可以捧在手上、摆在桌子上的3D立体模型。

  回忆起2014年,蓝海浪说,在长安街沿线上的十处立体花坛中,有两处,应用了3D打印技术。其中,摆在东单西南角的“公平诚信”主题花坛,主景是一个用鲜花插制成的天平造型,用以弘扬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设计方案时,使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白色模型,把花坛的造型、细节清晰地表现出来。在此以前,类似的模型只能通过技艺师傅手工制作。“与平面设计图相比,3D立体模型更加直观准确,既可以帮助设计师从不同角度端详方案,也可以让施工单位拿去做参照。”

  如今已经能够3D打印出彩色花坛模型,在蓝海浪的办公桌上就摆放着一个,正是天安门广场国庆大花篮的“迷你版”。插花艺术大师利用花篮模型,将花卉一支一支地插到花篮里,摆好造型和位置。到了施工现场,用3D扫描及数字化全站仪定位等技术,把每一支花的空间位置、走向定位到天安门广场国庆大花篮中,十分精确地还原插花艺术大师的制作效果,,程度上减少安装时的人为误差。

  这些年来,虽然信息技术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蓝海浪的“老习惯”始终没丢。无论走到哪里,他都随身带着笔和本,把自己的灵感记录下来。只不过,他无需再用水彩笔涂抹颜色了,而是勾出大致的轮廓线条,然后就在电脑上制图了。

  望着20个厚厚的笔记本,在桌子上整整摆了两大摞。“基本上每年都要‘画’两本,它已成为我最宝贵的一笔财富,从中可以看到时代发展的印记、个人成长的足迹。”蓝海浪说。 文/本报记者 王斌

  对话

  花坛的设计灵感来自生活点滴

  对话人: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工程师、国庆花坛总设计师 蓝海浪

  北青报:什么机会让您与国庆花坛结缘?

  蓝海浪:1996年,我还在北京林业大学读大学三年级。一次偶然的实习机会,让我接触到天安门广场国庆花坛,一下子就被迷住了。觉得就像变魔术一样,一朵朵鲜花变成了造型精美、色彩艳丽的立体花坛,烘托出节日的喜庆气氛,也吸引住了人们的眼球。毕业以后,我开始参与花坛设计工作。我遇到了一群志趣相投的人,大家一起讨论,把很多有意思的想法融入到花坛造型当中。

  北青报:花坛设计的灵感从哪里来?

  蓝海浪:虽然国庆花坛很“高大上”,但它的设计灵感也是从生活点滴中捕捉到的,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随身携带笔和本的原因——灵感突然来了,就赶快记下来。就拿我接触到的通勤方式来说,变得越来越便捷了。每天上班乘坐地铁,只需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即可乘车;下了地铁就能在街边找到共享单车,直接骑到单位门口。现如今,出差坐高铁,购物有快递,既方便又快捷……这就是我们身边的“智慧生活”。我把这些元素融入到立体花坛中,就成了今年国庆期间摆在西单路口东北角的“智慧生活”主题花坛。文/本报记者 王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新讯网无关。新讯网不对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