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雪柠)“证照分离”改革让企业既能快速进入市场“大门”,也能便捷进入行业“小门”,进一步破解“准入不准营”问题。记者昨日从市工商局获悉,即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对第一批全国推开的106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分别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准入服务等4种方式实行“证照分离”改革。
开展“证照分离”改革是释放企业创新创业活力,推进营商环境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重要举措。今年3月,本市对95项改革事项开展“证照分离”改革,适用范围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一区十六园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此次“证照分离”改革全面推开,包含106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将分别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准入服务”4种方式实施。
具体来看,对设定必要性已不存在、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能够有效实现行业自律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直接取消。市场主体办理营业执照后即可开展相关经营活动。对取消审批后有关部门需及时准确获得相关信息,以更好开展行业引导、制定产业政策和维护公共利益的行政审批事项,改为备案。市场主体报送材料后即可开展相关经营活动,有关部门不再进行审批。
对暂时不能取消审批,但通过事中事后监管能够纠正不符合审批条件行为的行政审批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对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金融安全、生态安全和公众健康等重大公共利益的行政审批事项,保留审批,优化准入服务。
在改革范围上,“证照分离”由前期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试点扩大到全市范围。
“证照分离”改革为企业带来了哪些实惠?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4种方式对“证”的改革,让企业在市场准入环节更加高效便捷的实现“快入准营”。同时,推动了“网上办理”、“就近办理”、“一次办成”等公共服务创新,进一步压缩时限、精简环节、简化材料、降低成本,助力本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改革把降低门槛后的方便送给了企业,把事中事后监管的挑战留给了政府,带来的是政府部门审批模式的变革、审批流程的优化、监管手段的创新。”
在放宽准入的同时,相关部门将坚持“放管结合,宽进严管”,加快建立以信息归集共享为基础、以信息公示为手段、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制度。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原则,避免出现监管真空。构建全市统一的“双随机”抽查工作机制和制度规范。健全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探索对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产品、新业态采取包容审慎的监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