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本地新闻>正文

海淀:建设创新生态 迈向创新之城

时间:2018-11-05 09:05:04    来源:北京日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11月1日,海淀区,“科技公园”在海淀公园建成开放,市民只要走进免费的“科技公园”,就能亲身体验无人驾驶、人脸识别、语音交互等前沿科技成果,感受科技创新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这是海淀区建设创新生态体系的一个片段。作为全国,科技园区的发源地,海淀始终以引领科技创新为己任。从改革开放之初,以制度突破助力民营科技企业成长,到科技园区时期,管理和服务并重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再到今天,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和全国科技创新,核心区,科技创新在海淀已经从园区运动转向城市运动,海淀正以创新生态体系建设为抓手,创新引领城市全面发展进步,提高全体居民的获得感。

  海淀,正在迈向创新之城。

  创新服务为发展加速

  小尹是一家代办公司的业务员,常年驻扎海淀区政务服务,,为企业代办各种业务。今年下半年以来,他的工作明显比以往轻松。

  “以注销为例。涉及税务、工商,要准备很多材料,在好几个地方来回跑,一个地方得排四五个窗口,没两三个月弄不完。”小尹说。

  今年下半年以来,海淀区政务服务,推开“一窗式”服务改革,将发改委、规土委海淀分局、住建委等9个委办局分散设立的17个专业办事窗口整合为6个综合服务窗口,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工作模式,为企业提供“一窗式”服务。

  “一窗式”服务开展以来,税务注销开设了专窗,工商注销也由两个环节压缩成一个、9项文件减少到4项,注销业务最快两天完成。

  “过去办事找窗口,认清这些窗口就需要很长时间。现在办事找政府,到了这儿后面的事儿就不用我管了,这种体验很好!”小尹说。

  以创新服务减轻企业负担、推动企业发展,海淀走在全市前列。敢于“先行先试”,更让海淀成为企业成长的沃土。北京科源轻型飞机实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原永民,对此感触最深。

  “我们原来是一家餐饮企业,1993年前后,我忽然灵光一现,想生产飞机,还购买了专有技术。可是,一个民营企业想生产飞机,尤其是一个过去做餐饮的民营企业,执照怎么办都没人知道!”原永民回忆。海淀区工商分局并没有因此拒绝他,而是去找市工商局、国家工商总局,一级级帮着创业者申请政策。如今,科源年产飞机100多架,飞艇30多艘,有自己的机场,成为通用航空领域的先行者。

  对新企业不排斥、不怕担风险的政务服务理念,让海淀诞生了中国科技创新史上众多第一: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第一家无形资产占注册资本100%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投资机构、第一个政府引导基金……

  据统计,1988年,海淀区高新技术企业527家;到2017年增加到11242家;每天,都有80到100家高新企业在这里诞生。

  给创新主体当合伙人

  11月1日下午,在中关村互联网金融,一层,一场小规模的发布活动正在举行。不大的会场里坐满了人,是来自海淀区的162家初创企业代表。当天,海淀区发布了首批“胚芽企业”的名单。

  此次活动意义何在?一位企业代表说出了心声。

  “过去,政府的优惠政策更多倾向大型企业,对初创公司关注很少。这次,政府把目光落在了我们身上,倍感光荣!”北京罗森博特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朱罡说。

  入选“胚芽企业”有房租补贴,这对于初创公司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次政府不是一次性补贴,也不只是单纯的资金扶持,而是成立了“胚芽企业服务平台”,集合北京银行、中关村创业大街、泰智会产业加速器等社会资源,为“胚芽企业”成长提供全过程服务。

  “过去,初创企业单打独斗,靠自身奋斗度过风险期、闯过‘死亡谷’,但也可能折戟沉沙。现在,有了服务平台,我们可以获得更多资讯,找到更多资源,少走弯路、更快地成长。”朱罡说。

  “胚芽计划”将政府关注的焦点从高成长和领军企业延伸到初创企业,从浇灌“参天大树”到陪伴“胚芽”成长,给小企业当“创新合伙人”,为创新生态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发布新型研发平台,计划、“隐形,100”和“种子企业100”计划、“创新合伙人”计划;邀请姚期智、薛其坤、张首晟、张翔等15位国内外,科学家担任区委区政府科学顾问;落地建设北京和中关村两个,的知识产权保护,……今年年初,海淀区发布了“创新发展16条”,厚植双创沃土,团结各种创新主体,全城创新的氛围正在形成。

  建科技城市居民共享

  中关村西区。高楼林立,绿树成荫。这里是北京城里可以和CBD媲美的现代化写字楼聚集区。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早在2000年,这里就开工建设了全北京第一个地下管廊,并于2004年投入使用,彻底解决了城市管网建设动不动就对路面“开膛破肚”“拉拉链”的顽疾。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记者乘车进入地下管廊。共分三层:负一层是交通环廊,车辆从地面进入环廊,去往各写字楼的地下停车场。负二层是支路管廊和地下开发空间,包括商场、电影院等设施。负三层是能源管廊,有电力、电信、上水、天然气和热力管线等。

  今年6月,海淀区“城市大脑”建设再次提高了这里的科技含量:在整个中关村西区,包括井盖下面、地下管廊等部位,安装了520个传感器,取代人工巡查,通过物联网技术对井盖位移、地下燃气泄漏等城市安全问题进行管理。

  看得见的地上设施同样科技感十足:十字路口,安装了人脸识别交通探头,行人闯红灯会被抓拍并在大屏幕上播放以示警示;步行街的座椅下有USB接口,来往的人随时随地可以给移动设备充电;街边的灯杆也是智能的,具备WIFI和触摸屏等功能。穿梭送货的无人配送机器人、无须通水通电的智能可移动厕所……整个中关村西区,就是一个开放的前沿科技成果展示大厅。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海淀的科技创新已经从园区运动走向城市运动,全区上下正在加速建设‘中关村科学城’,这里就是样板间,其核心就是通过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更新城市外在形象,提升内在治理能力,让人民群众从科技创新中获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海淀区区委书记于军表示。

  城市空间更新行动、科技城市建设行动、科技政府塑造行动、科技公民培育行动……用科技创新推动城市全面发展,一个创新之城,在海淀显露峥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新讯网无关。新讯网不对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