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本地新闻>正文

飞速成长中关村 创新涌动硅谷城

时间:2018-10-11 16:24:53    来源:北京晚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1995年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景象。

  小门脸成了卖电脑的“主战场”。

  中关村电子卖场曾经红火一时。

  站在今天的海淀区中关村大街上,除了高楼大厦、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人流如织的繁华景象,你一定能看到黄庄路口那座屹立在鲜花草坪中外形独特的现代雕塑——《生命》。中关村“土著”虽然都戏称它为“大麻花儿”,但其实都知道这是DNA双螺旋结构。这盘旋上升的双螺旋造型,正是中关村挺立潮头、勇攀高峰、科学发展、生生不息、创新不止的发展轨迹。

  1978年至2018年,40年风起云涌的时代,造就了海淀中关村大浪淘沙、英雄辈出的辉煌与荣耀。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从第一个,高新区到,个自主创新示范区,海淀中关村紧跟技术革命浪潮,突破体制机制束缚,走出了一条敢为人先、矢志创新的康庄大道。这条大道发源自海淀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通向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目标。海淀中关村创新发展的40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生动缩影。

  两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多家上市公司、近40家独角兽企业……如今的海淀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样板间,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一个先行者,更成为了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

  未来,海淀将按照首都“三城一区”全国科技创新,主战场的要求,在海淀全域奋力推进中关村科学城的建设,以中关村大街为主脉,在“海淀创新发展16条”新政支撑下,形成核心要素集聚、服务链条完整、功能协同融合的产业空间格局,并且放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从创新的角度,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最终将海淀打造成宜居宜业宜商宜学的首善之区。

  故事

  曾经一片低矮房 如今瞩目创新区

  如果要倒退40年,51岁的中关村“土著”沈爱民怎么也不敢想,家门口这片平房胡同会成为世界知名的创新区、科技创新的代名词、首都发展的金名片。40年光阴荏苒,沈爱民眼看着中关村大街变宽变靓、中关村西区从低矮的平房“长”成林立的高楼,街区行走的人们从小商小贩变成了都市白领……

  这里曾是一片低矮平房

  北四环中关村一桥的西南角,紧邻地铁4号线中关村站。正值早高峰时段,衣着光鲜的白领、身背双肩包的IT一族们从地铁口鱼贯而出,涌向周边鼎好、中芯、微软、e世界等大厦。站在路边的沈爱民,却好似时光倒流般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地铁站口附近是一大片高粱地,冰窖胡同真的有个冰窖,我小时候还在用呢。”

  顺着中关村一桥向南步行,走在中关村大街上,勾起了沈爱民更多的回忆。今天的中关村大街北起中关村一桥,南到四通桥,是一条双向八车道的宽敞马路。然而早在清代,这条路名叫白颐路,是一条通往西郊的主干路。上世纪90年代以前,这条街还只是一条拥有双向两车道的普通马路。

  跟着沈爱民继续南行,顺着丹棱街向西来到了中关村西区,丹棱SOHO的所在地是他从小居住的居民区。“现在的中关村西区,以前全是胡同和矮平房,有少量的公办企业,但绝大多数住的都是普通老百姓,三层楼都少见呢。”回忆又把他拉回了三十多年前,骑着自行车的他穿梭在胡同里。令他铭记至今的,是那胡同又短又窄和那百废待兴的年代。

  超速成长的电子一条街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以中科院陈春先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工作者到中关村创办民营科技企业,中关村电子一条街逐渐形成。1988年,国务院批示,以中关村为,打造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自此中关村的名气大了起来。

  科学的春天,让中关村一带有了万物勃发的朝气。沈爱民记得,沿着中关村大街西侧的那排小门脸,逐渐成了卖电脑的“主战场”。他也目睹了当时中关村作为北方电子产品集散地带来的繁荣。

  “最红火的时候要算上世纪80年代末了,那些小门脸里的买卖都跟计算机有关,对我们来说,那是高科技,很神秘啊。”一台286电脑售价一万多,而且很多都是国产电脑,当时一个月才挣百十来块钱的沈爱民感叹。

  这样的热闹虽然让当地居民开了眼,但是也带来不少问题,最严重的就是拥堵。彼时,为了缓解周边交通状况,中关村大街进行了改造,地下埋建了雨污和各种管线,车道拓宽成了双向八车道。

  中关村西区“长高”了

  电子一条街的热闹景象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末。1999年6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市政府,同意加快中关村建设的请示,中关村的功能由“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升格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的城市面貌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十年创一流。”现任海淀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徐文冬现在还记得当时的建设口号。在那个时候,区政府是最早一批腾退办公空间、让位中关村发展的单位之一。随后,沈爱民所在的平房社区拆迁了,大批的居民搬走了,塔吊和施工队来了,中关村西区渐渐开始“长高”了。

  电子一条街的闻名与困境

  当时,在中关村西区,除了1999年就已经建好的海龙大厦,在中关村西区“长高”的还有另外两座高楼:鼎好和e世界。徐文冬回忆,在2000年到2006年期间电子卖场的黄金时期,很多市民会跑来中关村,逛上大半天,攒一台电脑,或淘上几张光盘。有人曾经做过测算,1999年开业的海龙大厦在随后几年的日均客流量都在3万人次到4万人次。

  然而,时过境迁,随着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逐渐普及,同质化的内部竞争,以及后来电商的兴起,很多商家难以为继,逐渐出现了假货、黑导购、强买强卖等问题,甚至让电子一条街背负了“骗子一条街”的骂名,鼎好、海龙一带日渐萧条,客流量迅速走低,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一个全新的时代大幕拉开

  徐文冬说,2009年,中关村西区业态启动调整,将不再鼓励发展电子卖场等业态,昔日的电子一条街彻底转型为创新创业一条街,而“金三角”——鼎好、海龙、e世界转型升级为国际技术转移,、智能硬件创新,、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截至目前,中关村西区共腾退出60万平方米的电子卖场和商业面积,引入了59家包括创新工场、创业公社、优客工场等在内的创业孵化机构,以及蔚来汽车、融360、ofo小黄车等6家独角兽企业。

  随着2010年中关村科学城的启动建设,中关村大街的概念将向南北延伸,南起白石桥,向北穿过首体、清华西门直到北清路,全长约20公里,成为中关村科学城的“主纵轴”。对中关村大街这个40年来无时无刻不孕育着发展潜能的承载地而言,全新的时代大幕已经拉开。

  人物

  中关村西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陈国启:天天跑卖场劝说商户转型

  见到陈国启时,他正在中关村西区地下综合管廊里忙碌着,身高近1.8米的他戴着安全帽,猫腰爬梯钻进了地下自来水管廊,查看监测地下空间有毒有害气体的,传感器的运行情况。作为中关村西区所在地海淀街道的党工委书记和中关村西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自2012年到海淀街道工作至今,6年的时间里,陈国启亲身参与了中关村西区电子卖场的腾退、转型和升级,见证了中关村西区从电子一条街到科技金融、智能硬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精尖产业聚集区,从普通商业街区到铺设“城市大脑”网络的智能街区的转变。

  2012年2月,陈国启在海淀街道履新。上任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劝退电子卖场的大小商户。“当时最有名的是鼎好、海龙和e世界三大卖场,除了鼎好A座已经启动腾退,其他几个卖场都经营得好着呢,劝退?就跟虎口夺食一样啊。”陈国启说,当时每逢周六日,中关村西区的人流量能保持在15万人至20万人之间,现在看看海龙大厦的电梯就知道当时的客流量有多大了,“电梯必须分单双号,不能层层停,否则人流量太大会出危险。”

  陈国启的主要任务是劝说商户腾退转型。一般来说,一栋大厦有一个或几个产权单位,但在中关村的电子卖场里,一栋大厦的产权方超过1000个。他现在还能清晰地记得,海龙大厦里有400多小业主,鼎好A座有1281个,e世界最多,将近1700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原来,这三大卖场在出售的时候,业主并不是看到房子才签合同,而是看着规划图买房子。“因为那时候电子一条街太火了,谁都想来分杯羹。”陈国启说,当时还有个说法,“一间铺位吃三代”,意思是说买一个摊位,三代都能受益。

  但是这种销售方式带来很多问题,由于买房的时候只看到了规划图,但实际上大厦盖好后跟图纸并不完全一样,因此在腾退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面积的确认、单价的测算等等。所以,在劝退的过程当中,困难重重。然而,陈国启也看到,虽然当时电子卖场的房租高,但是成本也高,为了生存,有些商户就会用上欺诈手段。于是,陈国启采取“两面夹击”的方式,一方面在卖场建立商户诚信体系,公示违规商户信息,派工商、派出所等执法力量驻场办公,专门打击黑导购、强买强卖、欺诈等行为。另一方面,与小业主沟通了解问题,找大业主对接需求。

  在那段时间里,陈国启几乎天天往卖场跑,最终实现了卖场的腾退转型。如今的三大卖场里,已经入驻了包括创新工场在内的众多高品质企业, “当环境秩序优化后,高品质企业入驻的积极性增加,管理成本自然下降,不但经营利润会逐步上升,房价、租金都会上涨。”陈国启说,政府部门是建设者,业主才是最终受益者。

  2000年以前,中关村西区还没有科技型企业的概念,遍地充斥着电脑从业者,但2010年启动业态调整至今,已经入驻的科技型企业有1.1万多家。业态实现转型之后,陈国启又将中关村西区的工作,放在新型城市形态建设方面。目前,中关村西区正在铺设“城市大脑”网络,520个传感设备遍布井盖、综合管廊、地下环廊,实时监测井盖状态及有毒有害气体,并将数据传送到城市安全运行管理平台,提升城市安全运行感知能力。除此之外,中关村西区还将进一步提升园林景观、打造智慧交通、提升楼宇形象和夜景照明,系统地、智慧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升西区环境品质,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助力中关村科学城加速发展。

  大事记

  ●1988年 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

  20世纪80年代,一批科技工作者到中关村创办民营科技企业,形成电子一条街,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1988年5月10日,国务院批复《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成立。

  ●1992年 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改制

  1992年3月,北京市政府批准试验区配套改革方案。试验区选择6家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改革。1993年4月6日,北京比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成为中关村第一家股份制企业。1993年8月10日,四通公司股票在香港上市招股,成为试验区第一家在香港股市挂牌的企业。1994年2月14日,联想公司在香港募集资金8.28亿元,轰动一时。

  ●1999年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的创建

  1999年6月5日,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提出中关村要用十年左右时间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中关村的功能由“高新技术产业试验区”升格为“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科技创新实验基地、科技成果孵化和辐射基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

  ●2009年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

  2009年3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同年4月1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关于同意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批复》,决定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带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整体发展。

  ●2011年 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加速

  2011年3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学城的若干意见》,提出将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成为国家高端人才集聚区、体制机制创新前沿阵地、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使之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的新,。中关村科学城总面积75平方千米,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核心。

  ●2014年 全国科技创新,核心区的创立

  2014年2月,北京被,赋予新的定位——全国科技创新,。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全国科技创新,建设的意见》。海淀区成为深化改革试点,成为全国科技创新,核心区,被赋予新的战略职责。本报记者 叶晓彦 J224

  海淀区委宣传部供图

  制图 张存 J279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新讯网无关。新讯网不对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