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本地新闻>正文

出城十年 地坛医院门诊量增三倍

时间:2018-09-26 09:36:45    来源:北京日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本报记者 刘欢

  10年前的9月24日,北京地坛医院从城里迁至朝阳区北皋地区。如今,这家本市,整体迁出五环的市属医院,已从一家传染病专科医院,变身为以传染病防治为特色的三甲综合性医院。普通患者增多,让医院的门急诊量由2008年的16.5万人次增长到现在的68.1万人次,是原来的4.1倍。

  居民曾不敢进门

  昨天清晨,北京地坛医院门急诊楼前的停车场已是车流不断;儿科门诊外,有家长们早早带着孩子在候诊;肝病诊区,医生已经开始接诊患者……这种场景在当年医院搬迁之初,几乎不敢想。

  北京地坛医院始建于1946年,是一家主要承担除结核病以外的所有法定传染病的临床医疗机构。2003年北京非典疫情中,作为治疗基地,地坛医院曾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这家与地坛公园毗邻的老牌传染病医院,却遭遇发展瓶颈:城区里三甲医院密集,竞争激烈;地坛医院老院址空间较小,基本上被建筑物填满,没有多余空间再去发展现代化的信息,和防控,,救治能力也因此受限。

  2008年9月,在市政府的推动下,地坛医院迁出城区,来到东北五环外谋求新发展。

  “医院必须健全科室,转型成以传染病防治为特色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了能更好地服务周边居民,地坛医院的管理者很早便明确了这一目标。新院的占地面积由原来的55亩增加到135亩,建筑面积达到7.4万平方米,是原址医院的近3倍。然而,大伙儿很快发现,医院地方是大了,可人气儿却不旺。周边居民守着三甲医院却不乐意上门看病。

  “我们打这儿路过,看到传染病院,就感觉得躲得远远地,不敢靠前。”一位居民一语道出了大伙儿的担心。

  当时,偌大一间医院里,每天就诊患者数量还不足500人。

  综合学科建设引名专家入院

  如何打消大伙儿对传染病医院的疑虑?

  地坛医院医疗发展部主任池频频回忆,那时医生们就深入社区、村庄给居民义诊,进行健康教育,还邀请周边居民到地坛医院参观污水处理、垃圾清运以及楼房风向的设置;而医院对于水痘、麻疹和腮腺炎等急性传染性疾病,专门设有感染急诊科负责接诊,院内的标识系统也作了区分:红线标识代表污染区,黄线标识代表半污染区,绿线、蓝线标识代表清洁区。渐渐地,居民也对这座医院放下戒心。

  随着综合学科的建设,大批人才被引进地坛医院。天坛医院神外、神内的知名专家来到地坛医院,搭建了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北京急救,的医生充实到了急诊科;306医院的骨科专家则来创建了骨科……

  医院周边居民老张是个慢阻肺老病号,2009年12月的,,他突发高热同时喘憋加重,当时家中无人陪伴,更糟的是,他打急救电话得知最近的急救车远在12公里外的东直门,根本来不及过来。老张一咬牙,进了地坛医院。可他刚到急诊门口便昏过去了。之后就是长达10天的昏迷。老张苏醒后才得知,当时自己呼吸、心跳都停了,是地坛医院急诊科医生们及时发现他,并用持续32分钟的心肺复苏抢救和日以继夜的监护,才救回了他的命。

  “大恩不言谢,没有地坛医院,就没有我老张的今天!”打那以后,老张成了地坛医院的“铁粉儿”,逢人便讲述他的传奇经历。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老张的家人、朋友和邻居们,有个大病小情都来地坛医院就诊。

  后来,像老张一样被地坛医院吸粉儿的居民越来越多。

  传染病患者看普通病不犯难

  如今,地坛医院日门诊量从10年前的不足500人增至3000人,其中近一半都是非传染病患者。地坛医院已发展成为本市东北部地区的有力医疗补充,医疗范围覆盖了朝阳、怀柔、密云和顺义等多个区的居民。

  医院综合救治能力的不断增强,也方便了传染病患者普通疾病的就诊。过去,传染病患者想要生个孩子、做个手术,真是比登天还难;而老地坛医院因学科单一,在医疗工作中经常需要四处请院外专家会诊。现如今,地坛医院里,儿科、妇产科、五官科、心内科、神经外科……样样俱全,已基本具备了三级综合医院的所有学科建制。传染病患者,特别是艾滋病患者的就医、手术难题得到了解决。地坛医院骨科主任张强透露,医院创建骨科8年来,仅他本人给艾滋病、肝炎等各种传染病患者实施的手术,就将近3000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新讯网无关。新讯网不对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