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中关村养老照料,,工作人员为老人整理房间。该,经过为期两年的改建近日正式营业。 本报记者 饶强摄
本报讯(记者 于丽爽)家住中关村地区的居民,家门口就有养老院了。经过两年改造,中关村街道养老照料,日前投入使用,建筑面积2045平方米,有养老床位69张,能提供日间照料、全托照护、康复护理、辅助器具租赁、助餐助浴助医等全方位服务。截至9月5日,已有3位老人入住。
中关村街道养老照料,位于北三环四通桥东北角,双榆树西里25号,是一个独立小院。坐北朝南的主楼有四层,其余三面都是平房,整个建筑淡蓝色的外墙看上去很温馨。一进主楼,走廊左侧是餐厅,南墙玻璃窗落地,阳光洒满房间,原木色的桌子、地板,乳黄色的墙,绿色的椅垫,让人一坐下来就格外放松。右侧是接待室,沙发、茶几、茶具、干花装饰,像样板间一般讲究,接待室有一扇小门直通院子。窗外,柿子树下一把阳伞、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天气好时老人可以在这里晒太阳。
主楼一至四层都是房间。一二层房间内有电视、衣柜、洗手间等,可以入住自理和半自理老人;三层是阿尔茨海默症专区,全部是单间,约20个,提供给有认知障碍的老年人。这一层的房间面积都很小,房间里只有一张床,没有电视、卫生间等设施,但走廊格外开阔,这是根据有认知障碍老年人的特点专门设计的。四层是为失能老人准备的介护型护理房间,类似医院的大病房。
东侧平房里有一间多功能厅,昨天上午,这里正在上手工课,10多位周边的老年人正跟着老师一起在做剪纸贴画。西侧平房里配有一间999急救工作站,每天,这里都有一位急救医生和一位司机值班,老人有突发情况需要急救可以第一时间处置。南边门房里还有一间福祉用品展示厅,展示销售各种老年人专用器具,包括特制的筷子、勺子、轮椅等,门开向街面,周边居民可以随时前来参观、购买。
据中关村街道民政科科长李娟介绍,养老照料,原址是一家宾馆,2016年2月,中关村街道将其收回,改建养老照料,,并邀请专家、居民代表等和街道干部一起进行评审,选择了儆堂集养老服务(北京)有限公司作为运营商进行设计改造和运营。经过成本测算,目前的收费标准是每人每月6700元起,完全不能自理老人收费12000元左右,老人入住时会根据身体评测来决定收费标准。“现在鼓励‘以房养老’,把自己家的房子租出去再来住,这个价位还可以接受。”李娟表示。
“我们的定位是‘小规模、多功能’,把养老照料,做为平台来聚人,开展全方位的养老服务。”儆堂集公司总经理傅力介绍,,可以开展居家上门服务,包括代购、助医、晚间护理、助餐、助浴等;老年大学服务,开设瑜伽、烘焙、葫芦丝等课程,丰富老年人生活;护理培训服务,教家属掌握基本的护理知识等。
中关村地区有人口17万左右,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超过23%,养老服务需求大。目前,中关村街道还在黄庄、科汇、知西三个社区建设了3处养老驿站,社区级的养老驿站和街道级的养老,互补,基本实现了养老服务的全覆盖。街道还计划再建一处养老驿站。
按海淀区整体规划,到2020年,全区29个街镇每个街镇都将建一处养老照料,,目前已运营21家,年底还将再建3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