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如意 通讯员 王晓乐
“自2014年截至今年7月底,渤海新区共承接京津项目1264个,总投资达5538.7亿元。”近日,沧州市委常委,渤海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国栋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上半年,渤海新区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28.6亿元,同比增长8.4%;全部财政收入73.09亿元,同比增长4.7%,京津大项目、好项目的落地推动了渤海新区高质量发展。
招商队伍“按图索骥”
记者:招商是对接京津产业转移的第一步,但这方面河北省没有成型的方法可循,请问沧州渤海新区在招商过程中积累了哪些经验?
张国栋:沧州渤海新区是河北省政府确定的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平台,渤海新区在对接京津方面走在前列,协同发展先行一步。特别是近期对接京津百日攻坚行动中,4个月总共签约493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或高新技术项目,总投资1994亿元,数量和投资额都有所突破。
我认为,渤海新区在改革创新中积累了行之有效的经验。第一,精准把控时间节点。自2015年起,提前谋划推进基础设施项目416个,总投资1034亿元,,推进近两万亩工业用地“七通一平”,改变了“项目等地”的被动局面。
第二,设立专业化园区精准对接。在产业协同中,沧州渤海新区确定了传统产业的承接平台、发展新兴产业的拓展平台、打造科技成果的转化平台、构建京津绿色农牧渔产品供应基地等多项战略,并据此明确了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轻工食品、新材料、彩印包装、现代物流等,行业。在产业和行业细化基础上打造专业园区,实现了项目精准对接,并且依据各专业园区项目建设情况,对各个行业的承接进度精准把控。
第三,为适应协同发展新形势,积极改革创新,形成执行迅速、反馈及时、督导精细、奖惩明确的招商机制。责成渤海新区协同办对招商部门的信息日汇报、周分析和月考核,根据集体和个人排名,结合全员聘任对一线招商人员给予激励和重用,招商改革实现了招商行动的精准把控。
协同发展创新模式
记者:招商是个好的开始,请问在项目具体落地过程中,沧州渤海新区是如何通过京津项目实现高质量发展的?
张国栋:协同发展本身就是改革创新的过程,只有协同模式大创新,才能实现对接京津大突破。
一是渤海新区按照“共建共管共享”模式,引进建设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作为河北承接北京医药产业转移,园区,三年来,园区共签约医药项目132个,其中北京医药企业共计95家,总投资270亿元。特别是该园区在国内首开“企业在河北、监管属北京”的跨区域管理体制先河,至少可节省一年半的审批时间。
二是按照“企业总部在北京、生产基地在新区”模式,引进建设了北汽华北产业基地。目前落户河北的四个北汽项目有三个在渤海新区,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了汽车底盘、车桥、车身、变速器等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集群,吸引了韩国现代国内,配件供应商世原公司等一大批关联项目,最终将建成千亿元汽车产业园区。
三是按照“科技研发在北京、成果转化在新区”模式,着力打造渤海新区北京科创产业园。渤海新区与中关村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北京海外学人,、教育部留学服务,和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委员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十三五”期间,渤海新区至少与100家北京科创园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津冀合作走在前列
记者:沧州渤海新区与天津滨海新区地缘相接,且两地都具备临港优势。据了解,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渤海新区签约了300多个天津项目,请问两地合作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国栋:由于地理位置等各方面原因,渤海新区确实走在了河北省津冀合作的前列。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港口建设与发展层面。目前,两港口以集装箱合作为突破,黄骅港,深化与天津港在货源统筹配置、航线资源共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更好地依托天津港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的资源优势,加快打造国际航运港口,确保三年内吞吐量达到4亿吨,集装箱达到200万标箱。
其次,临港产业方面。作为地域相接、文化相近、人缘相亲的邻居,渤海新区与天津市在仓储物流、生物医药、石油化工的交流合作十分密切。比如我们与天津东丽区共建“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全球分销巨头德国布伦泰格化工仓储等首批项目启动建设;天津·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开工在即;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天津南开大学,对外合作的绿色化工研究院、北方技术交易市场沧州技术转移,纷纷落户。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跨入迈向中期目标的新阶段,沧州渤海新区迎来战略性机遇期,津冀合作将走向深化。
城市名片
沧州渤海新区地处河北东南沿海,成立于2007年7月,是河北省,打造的沿海率先发展增长极,也是,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试点园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和中国物流实验基地,户籍人口66万,常住人口100万,海岸线130公里。渤海新区境内的黄骅港是河北冀东南地区运距最短的出海口,现已建成20万吨级航道和万吨级以上泊位33个,吞吐量连续4年突破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