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8月23日电(董兆瑞) 近日,记者从北京市商务委了解到,北京市商务委会同北京市规划国土委正在研究“北京市街区商业生态配置标准”。标准分别提出了2020年“保基本”,2035年“提品质”和2050年“有特色”街区商业生态发展目标。根据标准,到2020年,北京市每个城市社区蔬菜零售店不少于2个、便利店不少于1个,早餐店将平均每3000人一个。目前,该标准正在公开征求意见。
2020年实现基本便民商业设施城市社区全覆盖
标准确定了商业设施配置规模和服务半径。其中,居住配套设施服务半径在500米以下,社区级商业,服务半径在1000米以上。并将据此填补基层商业设施欠账,到2020年实现基本便民商业设施城市社区全覆盖。届时,北京市每个城市社区将配备不少于2个蔬菜零售店、1个便利店,实现每3000人拥有一个早餐店,平均每个社区拥有1家社区超市、美容美发店和末端配送站点。
对于短期内难以完全补齐设施短板的街区,标准提出可考虑将维修、洗染和家政等居民日常消费频次不高且“互联网+”服务渗透较高的业态,鼓励通过网络方式进行资源调度和服务配送,降低相关业态对靠近社区的商业空间依赖程度。
到2035年,街区商业业态在完成“保基本”的前提下,应积极引入文化、体验、健康等消费业态,提升社区生活品质。社区品质提升业态包括书店、花店、咖啡厅、健身、品质餐饮、药店、宠物服务、自动贩售、早教及成人培训等。
标准提出,品质提升类社区在布点时应该考虑社区居民生活规律,在社区5分钟、10分钟、15分钟生活圈中,根据业态消费特点,进行有序配置。2035年前,全部城乡社区需达到配置标准。
东西城将利用腾退空间填充社区商业
除了社区,对于不同城区的配套商业发展方向,也明确了不同的配置标准。其中,作为核心区的东西城将,促进旧城内历史文化街区所在的胡同社区、老旧社区的基层商业设施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在“疏解、整治、促提升”过程中合理利用腾退空间填充社区商业空间。
胡同平房社区商业网点数量不低于10个/千人。其中,基本便民商业网点占比不低于80%,尤其保障蔬菜零售和末端物流业态全面覆盖,适当考虑居民需求进行便民澡堂等业态配置。
结合核心区人口老龄化和建设规模等特点,一些历史文化街区所在街道千人均社区商业网点数量应不少于12个/千人,基本便民商业网点数量占比不低于80%,品质提升业态建议配置药店等便民便老健康服务业态,布局上应优先通过沿街布点、或在步行可达性较好的社区内部区域内布点。
新建社区将配置书店、健身、教育机构等品质提升业态
对于本市新建社区,标准明确应严格按照《北京市居住配套商业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使用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居住配套商业服务设施总体规模按600-700㎡/千人建筑面积配置。其中,菜市场配置标准为建筑面积50㎡/千人。小型社区菜市场建筑面积500-1000㎡,中小型社区菜市场建筑面积1000-1500㎡,大型社区菜市场建筑面积2000-2500㎡。生鲜超市、社区菜店、综合超市、便利店、早餐(餐饮)店、理发店、家政服务点、洗衣店、便民维修、药店、末端配送点等配套商业服务设施配置标准为建筑面积535-625㎡/千人。小型商服(便利店)配置标准为建筑面积10-20㎡/千人。
此外,新建社区至少配置一个社区级商业,,保障社区商业网点数量不低于12个/千人,建议配置书店、品质餐饮、健身、教育机构等品质提升业态,有条件的社区建议配置电影院等休闲娱乐业态。
意见征求期间,市民可将意见、建议发送邮件至ltghc@bjcoc.gov.cn或在北京市商务委门户网站进行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