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8月2日电 绿荫掩映、环境整洁、交通有序,有橡胶铺设的健身步道,有安全方便的智能车棚和智能门禁系统。这是朝阳区朝外街道吉庆里社区进行全要素小区建设的成果。预计今年11月底前,朝阳区将完成57个小区的全要素改造工作。
据介绍,全要素小区是指从设施与功能、空间与交往、生活与生态等多角度、全方位满足居民全生命周期和谐宜居需要的小区。在疏解整治促提升的大背景下,朝阳区率先推出了全要素小区的治理概念,目前,朝阳区已有20个小区基本完成全要素小区改造,还有37个小区即将在年底完成改造升级,让更多居民感受到的便捷和幸福感。
记者在工体西里小区里看到,原先堆物堆料、环境脏乱的自行车棚被改造成了整洁明亮的智能车棚。智能车棚采取刷卡进出、一车一卡的模式,24小时为居民服务,居民只需办理一张停车卡即可。智能车棚内分为自行车、电动车、老年代步车三个停放区域,并且提供电动车充电服务,消除了原先私接电线的安全隐患。这样的智能车棚在吉庆里社区共有3处。
让居民拍手称赞的还有智能门禁系统。“以前什么人都能进出,现在有了这个门禁系统,只有这个楼门的才进得来,安全多了!”一位居民告诉记者。据了解,智能门禁系统除了刷卡进入,如果居民忘记带卡,也可以通过输入手机号的方式打开门禁。居民还可以通过手机APP进行视频,确定来访人员的身份并远程开锁。
朝阳区社会工委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自2017年开始,朝阳区在朝外、东湖、亚运村、六里屯等街道探索全要素小区建设。2018年结合城市生活圈建设理念,逐步构建朝阳多圈层体系,将全要素小区建设与社区宜居生态圈建设有机融合,扩大到43个街乡的57个小区,从功能、空间、环境、人文、管理等五大要素,通过城市肌理调整和功能归位,实现老旧小区有机更新。
今年4月,朝阳区研究制定了《朝阳区全要素小区设计导则》,从十个方面57项细目对小区建设给予指导。记者梳理这份导则发现,这类小区在建设中更关注补短板、补欠账,主张“低影响”和“微治理”;注重公共活动广场的维护、地下空间的改造;把环境改善作为重中之重,在墙体、门头、雨水管线、门窗等沿街建设中彰显文化底蕴,注重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平衡;将居民手印墙、家牌、涂鸦、小区记忆、楼门文化等作为重要内容,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解决小区交通与泊车问题,改造交通设施、拆除私装停车地锁,对私家车停放、小区自行车存放、共享单车停放等进行规范,动员居民当好小区管理的主人。
“朝阳区率先推出全要素小区治理概念,是当前全市推动城市精细化治理、加强社区治理创新的一个缩影,目前各区在探索更好推动精治共治法治方面已经形成了很多良好的实践经验,比如东城的‘小院公约’、石景山的‘老街坊议事厅’等,通过居民自我约束、共同管理的自治方式,强化群众的角色,可以更好的做到从居民的需求出发,使社区治理更加深入人心。”市疏整促专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会同相关部门梳理各区社区治理创新实践,总结形成可推广可借鉴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推动首都城市治理精细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