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 本地新闻>正文

相隔11年,两幅全景图见证北京发展

时间:2018-08-02 09:17:43    来源:北京日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两幅《北京全景图》(局部)。刘培恩摄

  本报记者 于丽爽

  海淀区档案馆近期获捐赠两幅摄影长卷,分别是拍摄于2006年6月9日和2017年10月11日的《北京全景图》,拍摄位置在香山上,从东北到西南180度俯瞰北京城,捐赠人即摄影作者,是海淀土生土长的摄影家刘培恩。长卷长14米、宽1.2米。相隔11年,能清晰地对比出北京城市的变化。

  “首先是绿地多了,裸露的地方少了。第二幅长卷上,超过一半面积都是绿的。”刘培恩说。他指着画面上近景处的一大片绿介绍,“这是香山脚下的北坞村,过去是城中村,乱糟糟一片。到第二幅长卷上,这里变成了北坞公园,一大片绿海。通过,村改造,农民拆迁上楼,旁边是新建的北坞嘉园小区,房子整齐漂亮。”除了北坞村,还有功德寺、六郎庄、唐家岭等地区,都拆迁上楼了,城中村少了,原址变绿海,为城市增色。

  变美还包括水面多了、大了。两幅长卷上,画面正前方第一块大水面都是颐和园的昆明湖,而在第二幅长卷上,昆明湖旁边出现了南水北调工程建的团城湖调节池,水面只比昆明湖小一点儿。画卷右前方,还有永定河上的五湖一线工程,包括门城湖、莲石湖、园博湖、宛平湖、晓月湖等,这都是第一幅长卷上没有的。城市不光要有高楼大厦,还要有绿地花园、湖光山色,而水,让城市有了灵气。

  “其次是变高了。”将上下两幅长卷进行对比,刘培恩向记者介绍他的感受。“第一幅长卷上还没有北京观光塔、国贸三期、中信大厦、新的,电视台这些建筑,到第二幅长卷上都出现了,给城市增加了浓郁的现代气息。一个城市,需要一些标志性建筑,让人们一望便知是哪儿。”从摄影师的角度,他觉得奥运塔特别美。

  第三是变得有序了。“两幅画面对比起来,感觉特别明显。”刘培恩介绍,城市摄影追求画面简洁有序,可第一幅长卷看上去有些乱而无序,包括道路、建筑。相比之下,第二幅长卷里,道路网络特别清晰,通过行道树就能看出来。房屋也更加整齐。城中村少了,新建小区多了,一片片颜色不同,整齐美观。如果在电脑上放大了细看,第一幅长卷里楼顶上杂乱无章的广告牌匾,在第二幅里也基本看不到了。

  这些是画面上看得到的变化,还有画面上看不到的变化。比如,北京的夜景更美了。“我家就住在香山脚下,我经常到山上来俯瞰北京城。除了长卷,还拍过很多照片,从夜景照片里能看到北京城的夜色越来越亮丽。”刘培恩介绍。

  刘培恩在环保部门工作,他最关注的还有空气质量的变化。“拍摄影长卷对空气质量要求比较高,能见度高,站在香山上才能一直看到国贸、看到天坛。这十多年来,我能拍到清晰度比较高的照片的天数,越来越多。”刘培恩说。拍第一幅长卷时,也就是2006年,拍摄所站位置的右前方是首钢地区,画面上还雾蒙蒙一片。到了2017年,拍摄第二幅长卷时,首钢以及相邻的莲石湖公园,都看的特别清晰。

  刘培恩今年57岁,任海淀区环保局党组书记。30岁那年,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摄影。“偌大的北京城,单幅照片根本装不下,我要把眼睛看到的壮观场景全拍下来,逼得我必须学习接片摄影。”2005年,刘培恩开始了接片摄影的摸索,经过一年多准备,2006年6月9日,他拍摄了第一张《北京全景图》,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空间,拍摄30张照片后,接片而成。

  刘培恩原计划每10年拍一幅《北京全景图》,2016年全年工作都比较忙,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时间,拖到了2017年,才拍了第二幅。到2027年,他还计划拍摄第三幅,记录、展现发展中的北京的城市之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新讯网无关。新讯网不对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